参观了国家自然博物馆,有几个片段值得说说

旅游攻略 39 0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本来,我更喜欢参观一些小众的博物馆。

比如去年参观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就不错,北京有许多这样的大家可能没听说过的博物馆。

但前两天约了自然博物馆的票,不去可惜。

国家自然博物馆就是以前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们已经去过两次,这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去,印象最深的是人体馆的大体老师。

当时我还年轻,连普通的葬礼都没参加过,第一次看到真实的遗体,着实有些忐忑。老师脚着黑袜,以至于我很多年后看到躺着的女士脚上穿黑丝袜,心里还很异样。

第二次去,印象最深的是和博物馆一路之隔的德云社。

彼时德云社出名不久,参观完博物馆特意过去转了转。时值盛夏,门口有两位光膀子的壮汉。可惜没有记住他们的长相,不知道后来是不是成了有名的角儿。

今天又走马观花转了一圈,只说几个值得一记的片段。

02

第一个,是志愿者的讲解。

在古哺乳动物厅的门口,有一位身穿印有“小小科普志愿者”马甲的小朋友,正在向游客推荐自己。

聚拢了一些游客之后,她便开始了自己的讲解。

我正好接了个电话,没有跟着听,只是接完电话后拍了几张照片,听了一小段讲解。

孩子举止大方,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节奏适度,颇有大家气象。

我很感慨,孩子在大城市,得到的教育机会和锻炼机会都比小地方更多,这也是大城市的孩子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原因之一。

参观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一位成年的志愿者,不知道她是老师,还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显然她的准备更充分,学识更渊博,身边聚拢了一大批孩子和家长在听。

快要走出这个展厅的时候,居然又看到一位年龄更小的志愿者,我怀疑,她最多刚刚上一、二年级的样子,但同样也是讲得有板有眼。

03

第二个,是妻子的提问。

在参观时,妻子突然问了我两个问题。

一个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有什么区别?”

另一个是:“爬行动物的牙齿和哺乳动物的牙齿有什么区别?”

我当然一时蒙不到点儿上。

妻子说,爬行动物没有毛,不能保持体温,体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都是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身体有毛,能够保持体温,是恒温动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而爬行动物的牙齿都是一个样子,叫“同型齿”,而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等分化,是“异型齿”。

妻子“教育”我说:“这就是自己看和听老师讲的区别。自己看,很容易走马观花,而听老师讲,由于老师把知识点都梳理过了,所以更容易记住,这两个问题,就是我刚才从小姑娘那儿听来的。”

妻子当老师,专业水平比我强多了,我服。

04

第三个,是馆内知识的开放性。

从小到大看惯了课本,看惯了唯一的标准答案。

哪怕是假说,我们大多也只能看到最流行的那一种。

但在博物馆里面,我却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知识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

比如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会指出其中有一些不足。

比如恐龙的灭绝原因,就提供了多达15种猜想!

在每个猜想的介绍中,一般都是既有假说的内容,又指出该假说存在的问题。

比如对很流行的“彗星撞击学说”,就指出“证据不足”。

多看看这些知识,对开拓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是好处的。

05

第四个,是古哺乳动物厅的结语。

结语不长,前半段如下: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的话,凌晨0点地球形成,现在是24点,那么恐龙22:48出现,23:40灭亡,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52分钟。而我们人类即使从周口店北京猿人算起也只有9.4秒钟。

北京猿人距今已经几十万年,跟漫长的地球生命相比,只有短短的不到10秒。

而我们人生不足百年,在历史长河中更是微不足道。

真的让人唏嘘。

当然,结语的后半段是这样的:

和恐龙比起来,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太短了。可是现在已经面临着许多生存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环境,珍爱生命。

虽然人类的历史短暂,但同样也会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这对青少年来讲无疑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06

今天是传统的小年,但博物馆里的游客并不少,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参观。

我们以前来的那两次,也都是带着儿子来的。

儿子现在大了,而且上班很忙,不能和我们一起来。

回首想想,距离第一次来自然博物馆,至少有二十年了。

下次,我们恐怕是要带着孙子或孙女来了。

如果将来我对孙辈有教育的建议权,我会建议他们没事逛一逛博物馆,当一当小志愿者。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平台热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