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永济,千古绝唱鹳雀楼:漫游晋陕大峡谷(3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1400年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时所作《登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黄河岸东,与武汉市黄鹤楼、岳阳市岳阳楼、南昌市滕王阁,并列为中国“四大名楼”。诗因“楼”生,楼因诗名,四大名楼都产生过一首代表性的诗词。而最容易记的就是这一首,我就是从这首诗中知道鹳雀楼的。
与其他三座名楼不同的是,鹳雀楼开始是建的是一座具有军事用途的戍楼。由北周(公元557一571年)大冢宰宇文护所建,因时有鹳雀(一种鹤类水鸟)栖息于上,故而得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有八个字评论“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至唐代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纷纷登楼咏诗,留下名篇者甚多,其中尤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鹳雀楼,经唐历宋达700余年,于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其遗址亦为河水淹没。
现在鹳雀楼,复建于1997年12月,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唐形制,外观四檐三层,内没六层,楼体总高73.9米,再现大唐风韵。
9月26日早7:30 ,与成都老吴由永济出发,乘公交车到达普救寺后,还有6公里,需换乘新旅游车,久等未至,于是打出租前往。到鹳雀楼后停车,我问司机师傅“怎么没见黄河”?他说还远着呢!“不是在黄河边吗”?他回答以前可能是,现在不是了,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吗?
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里找到了出处。
8:30开门,我们8点钟已到。等半小时后,我们作为第一批游客登楼。
一楼,主要介绍了王之涣和他的《登鹳雀楼》诗,浏览一圈后,直接乘电梯上到六楼。
登上六层,沿宽大的抱厦和瞭望台一周,凭栏远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马平川的苍茫大地。向北望去,可见近处的鹳雀楼园区的近景;重点向西张望,远处的黄河依稀可见……
在六层的西南角,我看到了诗人王之涣的塑像。诗人一手掌纸,一手拿笔,纸上展示的正是那首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此时此刻,1400多年前的诗人仿佛就在眼前,极目远眺,缩千里景色于咫尺;触景生情,展尺幅于千里之势。正是作者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深刻哲理,激励后来者不断登高望远,更上层楼。
一座楼,一首诗,一个催人奋进的故事,完成了一个远方游客曾经的心愿……
附一:普济寺
从永济市乘公交车去鹳雀楼的路上,到古蒲州镇西厢村需要转车,就站上就可看到普济寺。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部唐代的爱情故事《西厢记》,也正是在这里,打破了“自古寺庙不谈情”的戒律,使其成为唯一的情寺。
但因为我对此兴趣不是很大,故未进去看。
附二:蒲州民谣
在鹳雀楼一楼展厅,展出了一首民谣:
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这是一首明清时期反映蒲州繁荣景况的民谣,当时郭沫若先生听说此民谣后。做了一番研究,结论:“蒲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地,曾经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
2024.9.26 游览
2025.1.20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责任编辑: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