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陈村:花样年华丨请到佛山过大年

旅游攻略 54 0

新一年来陈村,赴一场春花国潮之约。

旧时,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草木含情,因此诞生了花朝节。而在顺德陈村,种植花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户户皆种花,花前花后皆人家。

东平水道、陈村水道和文海河皆属北江支流的河流,穿陈村境内而过,与新栏河、新旧圩大河等一起,共同构成了陈村发达的水上交通。2000多年的花卉种植史,加之20余年的产业沉淀,让陈村堪当“中国花卉第一镇”的美誉。

走进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陈村镇仙涌村,眼前蜿蜒绕田的小河浇灌出中国年桔的一半产量。作为宋代理学家朱熹后人的聚居地,陈村仙涌村保留了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

户以花为业,村以花出名。自明代起,周边近则二三十里、远则二三百公里的人都会到陈村买苗。每到年末,仙涌村的年桔就会为全国人民带去了一抹“最广东”的年味。

百花争艳、百味齐香,花香与食香交织腾跃,成就了顺德陈村“中华花卉美食名镇”的美誉。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历经四十余载的陈村花市如约而至,不少市民游客都曾在此欢度“花样年华”。

“种得越多,卖得越好,种得更多,卖得更好!”陈村年桔协会副会长梁钜东的记忆中,老爸一直都在种年桔,年桔对陈村人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是经济收入,另一个就是对新春的向往。“小时候我们一知道年桔熟了,就是准备过年,有新衣服穿了!”梁钜东说。

春天枝叶扶疏,绿意盎然;夏天花团锦簇,十里飘香;秋天硕果累累,满地金黄;冬天车水马龙,红红火火。

改革开放后,花卉与顺德人们的生活联系愈发密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顺德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渐趋成型。作为一个传统民俗活动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以前我们运年桔,没有这么多交通工具,很多时候都是用艇,或者是单车、拖拉机拉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大家在路边买。”八十多岁的刘卓茹曾担任原陈村镇委副书记十六年,也是陈村迎春花市主要推动人之一。谈到四十多年来陈村花市的发展变化,刘卓茹历历在目,“花卉的发展和销售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小小的十几亩的灯光球场,发展到在道路摆花市,再发展到花卉世界。”

1981年,陈村镇在广珠公路陈村段两旁首次举办迎春花市展销会,全长5公里、设160个档口,售出花卉24.8万盆(株),销售额达130万元。至此,其他镇也紧随其后,相继举办迎春花市。

有人在花市中获得收益,有人在花市中相互扶持。陈村老街坊李瑞华与丈夫在陈村花市原址附近摆了十几年摊,每年距离农历新年还有十多天,这个街坊最爱的挥春摊都会和陈村花市一样,如约而至。

“摊位旁边有个小档口卖年宵品,丈夫负责写,我当助手帮忙收拾一下。”李瑞华说,以前陈村花市就在挥春摊位附近开设,当时,林林种种的年桔和时花摆在街道的两旁。“有些移居外地的老街坊每到年前,还会叫我们邮寄家乡做的贺年糖果过去!”

李瑞华说,如今大家买花的方向以精品为主,造型追求更精致,因此,这几年花卉世界的元素越来越多。“市民游客购买的时候既品尝到当地美食,有菜肴香气、有花香、还能感受到桔果的美好寓意。”

陈村迎春花市,与无数广东人春节记忆紧密相连,这场花的盛宴每年如约而至。无论是逛花街,赏花市八景,还是品岭南年味,都能深刻体验到陈村花市的浪漫与热情。四十载光阴,见证了无数欢笑与感动。

1981年,广州西湖路花市上,陈村公社花木公司设立花档;

1987年,全国兰花协会在陈村成立;

2009年,陈村花会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巨型年桔惊艳亮相

......

历史的沉淀下,顺德陆续获得“顺德国兰”、“陈村年桔”、“陈村蝴蝶兰”三个花卉领域的国家地理标志。而它,也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与市民群众共绘岭南春节记忆,为东方国花注入生活美学。

走进2025陈村花市,这里集花卉生产、销售、科研、展览、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

不少年轻摊主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不同文化场景的体验空间。这一边,以绢布墨竹屏风为装饰,将花卉和家具进行组合,而另一处,则用鲜花、春联、灯笼、木桌椅营造出的时尚打卡点,让人感受到花卉与家居环境的必然关系。

有年轻摊主说,希望借此机会让人们重新认识花卉文化与家居器具、以及陶瓷文化之间的联系。“我们生活在一个东西文化交融,兼容并包的时代,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大胆尝试,摸索出更具文化韵味的花艺陈设风格。”

把普通做成特色,把特色做到极致,把优势变为不可复制,把陈村花市当作品牌去用心经营,这也是每一位参与者的希望。

依托密集的轨道交通、广佛都市圈中稀缺的城市绿芯、千年花乡 《三字经》作者故里的历史文化气质,顺德陈村,这张湾区城市中的靓丽名片,将继续为更多的人带去欢乐与祝福。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明谦 黎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