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古村活化”共富样板——方山县张家塔村活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方山县张家塔村,一座隐藏在吕梁群山之间的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每一面墙壁都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这里,是吕梁村落文化的缩影,是吕梁厚重历史的回音。
国诚投顾:旅游+传统文化,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盛宴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旅游早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而当旅游邂逅传统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便悄然展开,演变成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盛宴——既让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焕发新生,也让旅游因传统文化的浸润而更具内涵与深度。
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开展长城文化主题研学活动
4月3日,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武威第十五中学、古浪县文旅局等单位,在古浪县泗水镇圆墩段长城及长城研学教育基地开展“传承长城文化 守护历史遗产”主题研学活动。
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潍坊非遗如此“出圈”
2024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以“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为核心,探索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共进新路径。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获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袁家镇政企携手,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共铸铸造文化发展新辉煌
3月29日,袁家镇政府联合湖南省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会在嘉禾1958文创园召开“非遗出圈与铸造文化振兴”专题座谈会。袁家镇镇长郭艳丽、湖南省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匡治斌及本地优秀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围绕非遗活态传承、铸造文化复兴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浙江杭州:手工艺活态馆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位于杭州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杭州工艺美术馆的分馆,重点展示刀剪、油纸伞、各式扇子等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以及应用于现代艺术的创意手工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巴山大峡谷,冲刺国家5A!
3月28日,巴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闻发布会举行。10余家省、市媒体及旅行社代表共同见证巴山大峡谷奋力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个“用美回答一切”的地方、最原生态的“巴风土韵”活态体验目的地,正书写“巴山脊梁 峡谷画廊”美好篇章。
活态非遗文化“乾州花棍舞”——舞出乡村精神!
在这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宝地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这里的非遗文化品牌“乾州花棍舞”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村里乡亲们的一份精神追求,也是乡村发展的一种境界。
对话城市文化设计师王成福:打造文明永续的城市活态剧场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国两会核心政策文件,明确了文旅产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文件同时强调推进“非遗+旅游”融合,支持包括敦煌、故宫等在内的全国景区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全国智慧文旅云平台,推广“一码游全国”服务,鼓励开发数字文创。城市文旅产

水井坊600年活态传承,探索守护非遗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其保护与传承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承诺。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成功案例,水井坊以600余年的活态传承为根基,通过科学赋能、文化传播与体系构建,探索出一条兼具传统守护与现代创新的非遗传承路径。

非遗活态传承“点亮”四川大邑和美乡村
“经过做骨架、抹白胶、糊纸面、栓提线等步骤,每位小朋友们都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小风筝。”3月16日上午,在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传芳会堂,跟随着“王泗风筝”第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婷婷的示范,前来研学的50名幼儿和家长迫不及待地动手制作风筝。

浙江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居全国第一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浙江75人榜上有名,位列各省(区、市)第一。至此,浙江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总数居全国第一。
如何成为文化新宠?这个非遗活态馆自有‘圈粉’之道!
海上贤韵非遗活态馆作为沪上首个沉浸式非遗传承体验空间,是一个集动态展示、沉浸体验、研学教育、文创开发于一体的非遗文化综合体和非遗创新实验室。展馆以“活化非遗·传艺新生”为核心理念,以场景化还原传统作坊生态,通过“生产性保护+体验式传播”的可持续模式,构建起“观
聆听邛崃丨夹关有个拴马村:活态原乡
邛崃,“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夹关,又称“夹门关”——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要关隘,邛崃西南方的茶产业特色镇。拴马,一个坐落于夹关群山之中的美丽村落,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守护着一隅百姓的生产生活。
海南周刊丨海南非遗活态传承庆新春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成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年”。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到满桌飘香的传统饮食,再到寓意吉祥的特色装饰……春节期间,琼岛大地上处处都闪耀着非遗的璀璨光芒。本期海南周刊推出《非遗年味》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同探寻那些隐匿于春节习俗中的非遗

我们为何要过“非遗”春节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我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些许不解之惑:为何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需要寻求国际认可?为何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依旧活跃的节日实践
运河之上的光影之旅
2014年,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从2014起,摄影师姜涛开始将镜头聚焦于运河之上的跑船人,用光影记录着新时代大运河的故事,定格这些“活态文化
看多彩非遗 享文化盛宴 “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热”持续升温
“仅开馆当天就接待游客3万人次,截至目前开馆3个月的时间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从数据上看,这个非遗馆的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近日,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馆长杨星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
这些北京“活态”历史建筑你了解多少?
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北京近日发布重磅规划——《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将1056栋历史建筑纳入保护规划,其中就包含了432栋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极具时代特色的建筑,它们是不可磨灭的物质印记与精神象征,也是北京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