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菩萨顶大铜锅里的“龙泉寺”
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名列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有着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自东汉永平年起近2000年间,历代在此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雕塑、石刻、壁画、书法、各类文物遍及各寺,构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也见证了寺庙发展的历代变迁。
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是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菩萨顶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五台山旅游圣地——菩萨顶
菩萨顶(满语),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当地俗称真容院或大文殊寺。寺庙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将菩萨顶由青庙(汉传佛教寺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寺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清康熙年间,向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