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南,逢年过节,家有喜事,都会有“三花”的身影出现,除了花甜粑,花烛之外,还有一“花”——花灯。它可以追溯到古代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在唐宋年间就已经在思南落地生根,这就是思南土家花灯。
思南花灯是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群众的生活场景。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思南花灯——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刘朝能/摄)
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思南土家花灯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既储蓄幽默,又滑稽可笑,在表演时,往往是干哥先出场,借故以道白的方式请幺妹上台,幺妹应声上台开始了舞蹈。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变了原先男扮女装的传统作法。
花灯联合会(刘朝能/摄)
土家花灯的组织形式,既固定又灵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有较为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人负责,各自都有自己特色节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演。这些组织,以前叫灯会,由族长或闾长任会长。灯会有灯田,由会长指定专人耕种,所有收入用于灯会支付;新中国成立后,通称业余花灯队,队长由村组干部担任,不取任何报酬,玩灯所获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建设。
在思南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地,花灯盛行。刘胜杨所在的思南县文家店镇龙山村至今仍然保存着过年跳花灯的习俗。作为龙山村灯会的掌门人,刘胜杨打理着灯会的大小事务。
年关将至,村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寒冬腊月中期盼着新年的到来。每年这个时候,84岁的刘胜杨格外忙碌,他要为新年的“跳灯”做准备。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花灯行里被称为“闹元宵”。刘胜杨带领花灯队敲锣打鼓,走村串寨,为方圆数公里的村寨带去祝福与欢乐。这样的坚持已有70余年。
花灯表演 (徐剑/摄)
7岁时,刘胜杨便跟随父亲学习花灯戏。花灯戏传到刘胜杨这里,已历经十二代。
正月初三,刘胜杨的灯班正式出灯。出灯仪式格外庄重,刘胜杨以灯头的身份主持出灯仪式。他诵念口诀,迎请“十二花园姊妹”。相传,“十二花园姐妹”受邀后,会来到灯堂,在唱花灯戏的这半个月里,默默地保护和指引花灯艺人,使大家能够抵御天寒地冻,能在漆黑的山路上顺利前行,能将祝福与欢乐送到村寨的每个角落。
锣鼓打得响琤琤,特来主家开财门,
春开财门春发旺,夏开财门夏发新,
秋开财门进五谷,冬开财门进金银,
四季财门姊妹开,黄金累累滚进来。
一曲“开财门”唱罢,花灯队在头灯的带领下进入村民家中继续表演。龙山村的花灯戏内容丰富,主要有锣鼓灯、丝弦灯、采茶、团茶、送财等。传统花灯队会根据主人家所处行业,接待规格,以及家境情况的不同选取相应的内容进行表演。
龙山村花灯戏的舞蹈是歌与舞、唱与做的结合,将本地傩舞与土家族摆手舞加以融炼,汇成了一系列舞蹈动作,大致可分为步法、手式、身段等几大类型。
龙山村花灯节奏鲜明,舞蹈性强,表现出花灯戏热烈、欢快、诙谐的气氛。唱词也有所讲究,多为喜庆吉祥,借古喻今,吟花咏草,寄物抒情,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等,它的文本结构大多有着浓烈的民间文艺的特点。
婀娜多姿的花灯姑娘。(李大勇/摄)
出灯的第一个晚上,夜里2点,花灯队才跳完龙井村的二十六户人家。像这样长时间的表演,出灯后天天如此,一直跳到正月十五。每年花灯队都会到几百户人家里跳灯。
在黑夜中穿行的花灯队,受到村民们争相迎请。他们是黑夜里行走的使者。不管下雨、下雪,寒风刺骨,道路泥泞,他们都会把新春的祝福送到每一户村民家里,用跳花灯这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在传统春节跳灯习俗里尽情地释放如老酒一般醇厚的乡情。
按照习俗,过了元宵节,花灯队要将所有的花灯用火化掉,行话叫“化灯”。化灯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化灯之前,刘胜杨需写一封称为《圆满疏》的文书上达天庭,向灯神们总结今年跳灯的情况。
刘胜杨把跳灯所拜访的户主名都写在文书上,祈求灯神保佑他笔下的每一位村民及其家人平安健康。晚上,花灯队将花灯戏再次表演一遍,虔诚地恭请“十二花园姊妹”返回天庭。
花灯队来到寨外一处僻静的地方,将花灯全部烧掉。每一个花灯队员还要跳过燃烧的火光,据说这样能驱除跳灯时粘染在身上的瘟神。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黑暗的荒野,驱走瘟神,为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花灯表演。(刘朝能/摄)
在这绵延的群山里,刘胜杨把传承花灯当作自己的使命,花灯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无论岁月变迁,花灯已然成为他内心深处最神圣的信仰。花灯的传承一代接着一代,就像它本身一样,在浴火之后,终会重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思南花灯不断吸取其他戏剧之精华,形成了多元素融合且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成了思南人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通过“说、唱、跳、演”四种方式,精心谋划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成为了闪耀在千里乌江上的文化瑰宝。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思南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花灯逐渐成为思南人普遍认可的区域“文化名片”。
思南花灯犹如“中国戏曲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根植在思南城乡大地,融入思南民众的血脉中,既是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人民群众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更是活跃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
▼服务贴士:
悠悠思南,浩浩乌江,水通巴蜀,地望潇湘。思南县位于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婉转动人的土家花灯,绚丽多彩的民间习俗,让你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文字整理 | 杨倩
新媒体编辑 | 徐婕妤
二审 | 谢予谦
三审 | 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