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时值重阳,登高远眺,祈福纳祥,相习成俗。在北京众多“八景”中,有多处历代登高之胜景,文人墨客们多在此吟诗作赋,尽抒情怀。如今,仍有不少景观尚存或重建,值得人们再次探访,登临远眺。
密云秋色 孙明舜 摄 北晚新视觉供图
八大处外八景
绝顶远眺
八大处外八景“绝顶远眺”之“绝顶”,为西山八大处三山(平坡山、虎头山、青龙山)的最高峰,海拔464.7米。巍峨峻峭,苍莽雄浑。
据《石景山文史》载:八大处第七处宝珠洞位于平坡山顶,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坐西朝东,有敞亭一座,殿堂双重。临崖处建三开间歇山卷棚顶敞亭,曰“眺远亭”。旧时亭内外悬二木匾,为“一目千里”“澄观万有”。这里是八大处登高的最佳观景处,每年重阳节,文人纷纷而至。
清代乾隆帝曾寻游至此,并赋诗多首。其中赞曰:“下瞰岚氛色,上接颢元精。乘六龙御天,壮哉俯帝京。上方落钟梵,古刹辉丹青。骋望无边际,绿野亘葱菁。回思望雨忧,忧已乐转生。忧乐每循环,谁能静六情。”他还为山崖下的观音大士殿御题二额:“金轮妙果”“云卧天窥”。
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麟庆曾在重阳之日到此登高,并到观音大士殿礼拜,赋诗曰:“绝顶登临好御风,桥横念佛隔西东。鬼王妙衍瑜伽法,遗相长留宝洞中。”
民国旅行家田树藩曾多次至此登高观景,在《登宝珠洞绝顶》一诗中赞咏景致:“今日我登翠微巅,极目八荒瞰大千。西望太行山不断,千峰万峰落日边。南横桑干河如带,水流汤汤汇百川。东北昆明镜一方,宛如图画列眼前。巍巍高塔插云表,旁名天下第一泉。东望旧京气欲结,山河形胜叹天然……”
如今,“绝顶远眺”仍是许多游人重阳西山登高首选之地。
延庆八景
缙阳远眺
“缙阳”即缙阳山,属燕山余脉,位于延庆城区东北20公里,主峰海拔1258米,为延庆东北部最高峰,也是眺望妫(guī)川大地的最佳之处。
清代《光绪延庆州志》载:“缙阳山,又名佛爷顶,山高十里,山顶有龙安寺,内供石佛高丈余,山麓有缙阳观(寺),辽统和三年(985)建。”“南顾群山,西揽州原,天清云淡,风静烟空,则双眸悠远,神沉欲仙矣。”
缙阳山突兀巍峨、高耸云端。明代缙阳观置平台凉亭,为登高观景之地。登临其上,既可眺望永宁古城及蜿蜒的妫水河,也可近观山上色彩斑斓,谓之“缙阳晴岚”,为“永宁八景”之一,清代改称“缙阳远眺”,成为“延庆八景”之一。
明清重阳之时,延庆州文人雅士多结伴登临山上,赏秋观景。
明永乐年礼部尚书赵羾(hóng)被贬隆庆州(今延庆)时,游历四时之景,并赋诗多首赞美缙阳登高所观景致,有诗曰:“雨过岚光生,势与秋色敌。天际翠眉浮,烟中螺髻湿。我欲扣岩扃(jiōng),衣沾何足惜。仰天歌一声,万峰青欲滴。”
清代咸丰年间举人、延庆永宁人胡焘有《缙阳远眺》诗:“风静天高万象涵,缙阳北望爱晴岚。烟凝叠嶂蒸苍翠,日接重峰染蔚蓝。十里山光红雨过,千寻塔影绿云含。灵奇久志龙安寺,石佛慈祥惠泽覃。”作者以明快优美的诗句,赞美了秋日里的妫川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秀美山川的热爱之情。
缙阳山今称佛爷顶,巍巍耸峙于妫川盆地北部,仍为京北塞外登高纳祥之地。
顺义八景
高台仙阁
顺义八景之“高台仙阁”位于旧顺义县衙署东北的观音阁,也称大士阁,俗称高庙,因地处一高台之上得名,是早年间顺义人重阳登高之所。
据《京畿丛书·顺义》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四川绵竹人黄成章任顺义知县,遂实施多项土建工程。城西北隅有旺官台,高与城垣等,昔为值更所,后为乘凉凭眺处。大士阁便建在旺官台上,“阁高巍然,形方势耸,四周俱甃(zhòu)以甓(pì)”。这处高台几乎与顺义城墙相齐,形势高耸,四周砌以砖石,前有长砖砌斜坡曲折而上,直达台顶。台上的观音阁,又称大士阁,为一座方形的楼阁式建筑。其基址平台由砖石垒砌,高二丈许,比城墙还高,面阔三间,顶挑大脊,青砖灰瓦,砖仿木檐,顶部及一二层间均为砖石拱券,结构独特。下层外方内圆,顶部为半圆形象征天宇,上绘彩色祥云,下面绘有众多人物呈祈祷状,色泽鲜明,形象生动。康熙五十八年(1719)黄成章修纂《顺义县志》时,将其列入“顺义八景”,谓之“高台仙阁”,并撰写《大士阁记》:“大士阁堪称八景第一,高台与城墙相齐,登临该阁,城市、人民、山川、树木一览无余,极目远眺,百里之内,山河尽收眼底……”又载大士阁“斗峰上矗,形方势耸,四周俱焚以壁,莫知所始。上建观音阁,有碑。”民国《顺义县志》云:“在分庭东北,孤台高踞,上建佛阁,危然超出城表,登临俯视,全城在望。”
因顺义地处平原,登高之处甚少,大士阁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地势高耸,是顺义城周边的制高点,也是登高远眺,观赏风景的一个难得去处。
黄成章曾邀同乡好友张大酉于重阳之日登临大士阁,眺望秋日顺义城及周边景致,“城内民居皆在目中,几家烟火,几家桑麻,一望而知”,遂赋诗曰:“官衙峙左砌崇台,斗峰疑从拜将堆。藉荫残封氛霭靖,环供大士雨花开。一龛(kān)灯火穿城彻,四向云山入望来。惆怅登坛人去杳,空余胜迹拥城隈。”
康熙年举人、保定府盐捕同知毛振翧(xuān)在登临大士阁后,赋诗曰:“署冷宫身暇,层台拾级登。应知仙是吏,不必羡遐升。”
1949年以前,大士阁已毁。1990年修建顺义公园时,在此复建大士阁,即“高台仙阁”,建筑规模盛过旧景,成为顺义人登高赏景的好地方。
密云八景
五峰凌空
密云八景“五峰凌空”之“五峰”,位于密云城东北35公里的五指山,海拔638米,山势和缓,惟在顶部突起五峰,好像巨人伸出的五指,故也名“五指山”。沿山路登临山顶,天气晴好时,能隐约看到明万历四年(1576)新建的密云城墙上的楼阁。
万历六年(1578),密云知县张世则纂修《密云县志》时,将民间盛传的“密云八景”首次以文字形式载入史册,“五峰凌空”为其中之一。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赵弘化重修《密云县志》时仍将其列入“密云八景”。
五指山不仅山峰独特,且四周景色宜人,一边是清水河,一边是乾塔河与潮白河在山下相汇。水绕青山,更显山色秀丽。尤以秋日景色最佳,故重阳之时多有文人雅士登临其上,观赏秀丽山色。明崇祯元年(1628)国子监贡生陆腾蛟于重阳节到此登高时赋《五峰山》诗:“群山叠翠瑞烟笼,秀削遥看玉笋丛。疑是擎天舒只手,五云深处耸奇峰。”
五指山属燕山一脉,巍峨俊秀,是一处独具赏秋的好地方,有公路可达山顶,为北京东北部重阳登高不可多得之地。
大兴八景
云塔夕登
明清时,顺天府大兴县为今天的北京东部地区。“大兴八景”之一的“云塔夕登”则是北京外城左安门内的一处景观。“云塔”即法藏寺,俗称乏塔。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法藏寺旧名弥陀,金大定年间修建。明景泰二年(1451)太监裴善曾修此庙,并改名法藏寺。庙中有祭酒胡濙(yíng)、僧人道孚撰写的碑。
法藏寺共有七层,高约30米,平面呈八角形,各层每面设明窗,每窗上置佛像一尊。塔内设旋梯可登临远眺。因它是京城东南部仅有的一座高塔,每至重阳之时,南城人多到此登高远眺,祈福纳祥。
明弘治年进士何景明于重阳之日登临法藏寺,一览秋日城南景致,即兴赋《九日游法藏寺登塔》诗:“塔廊徐暗转,不觉此身高。月牖(yǒu)通天汉,风檐散海涛。望余秋色远,登罢客心豪。去雁休回首,冥冥一羽毛。”嘉靖年进士、散曲作家刘效祖与友人在重阳节同登法藏寺,遂赋《法藏寺观塔》诗:“几年不出城南路,偶为幽寻过梵宫。四壁烟霞留白日,满堂钟磬起秋风。浮屠影落青霄外,舍利光生净土中。一笑远公回首别,虎溪忘却记西东。”
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则记载:“金弥陀寺即法藏寺,在外城内,寺中有塔七级,高十余丈,中空可登。余少时读书其旁,天气晴时即一登。北望宫阙,黄瓦参差,西望两坛,松桧郁茂,西山黛色如在檐前。”由此可见塔上视野开阔,向北可见紫禁城的黄瓦屋顶,向西可近观天坛、先农坛郁郁葱葱的松柏,远眺西山峰色。
清代中叶,法藏寺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坍毁,独法塔犹存,仍为人们重阳登高之所。清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便有“重阳日……南城居人多于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登高”的记载。
20世纪60年代,该塔历经元明清三朝已很破旧,因紧邻铁路,出于安全考虑,被整体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