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问:泰山高度只有1500多米,为什么孔子还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登上2100 多米的华山,又是怎样的感慨?首先纠正下,这句话并不是孔子说的,其实它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强调视野格局对认知的决定性作用。
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他是从地理、文化、哲学三重维度的交融中,体现中国古人“以心观物” 的智慧:
地理之“小”
泰山位于华北平原东缘,周边 200 公里内无更高山峰,如2100多米的华山、20多米的恒山,距泰山比较远,古时交通工具落后,未必有太多的人能够逐个登临,也就没法比较。
在春秋时期,山东丘陵尚未大规模开发,登上泰山极顶,北望黄河如带,齐鲁平原一望无际;南瞰汶水蜿蜒,鲁国都城曲阜隐约可辨环视周边群山如徂徕山、蒙山等,皆成丘壑,形成拔地通天的视觉冲击。
春秋时期的天下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泰山是这一区域的地理顶点,类似现代人登顶青藏高原垭口的震撼。
文化之“小”
泰山在周朝时期已被视为天下之中《周礼》中曾记载泰山为东岳,祭天之所商汤、周成王均在此封禅,孔子曾说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史记・封禅书》),登顶即触摸华夏文明的精神原点
《诗经》赞泰山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孔子登山时说 循磴道而上,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可见。圣人眼中,登顶不仅仅是个体力活,更是道德境界的升华。孔子周游列国,目睹诸侯混战,登泰山时借小天下表达对礼崩乐坏的超越,以天地胸怀俯瞰人间纷争。
哲学之“小”
隐含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孔子登东山已觉鲁国渺小,登泰山则突破地域局限,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之小格局乃大。正如王阳明登山时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泰山成为映照心灵格局的镜子。实为 心量广大的外化。
为何现代的我们基本没有了这种感觉,再也难共情?
根本原因是科技改变了生活,高铁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可以从容地游历名山大川,凡是地球上有的,通过神通广大的自媒体,基本都能了解。因此,泰山不再神秘,与黄山、峨眉山、华山、老君山等相比较,高度上也不再有优势”。无人机居高临下拍摄的画面,怎一个“震撼了得!
自宋真宗后,帝王不再封禅泰山从通天之地变为旅游景点,失去精神共鸣的土壤也让泰山跌下神坛。
但是,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山像泰山这样被世人推崇,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骚客,无论是圣人先贤,还是帝王将相,都甘愿为之膜拜,为之倾倒。
究其原因,是它“登泰山保平安”的祈愿,更是它“泰山安,天下安,国泰民安”的诉求,在始终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很多朋友觉得泰山高不及峨眉,美不过黄山,幽不似武当…,感觉泰山也不过如此,能够轻松拿捏。其实,泰山就像一个年级的班长,各门功课可能比课代表稍微差一点,但确是学生的核心一样,不可替代。
而"登泰山而小天下"代表的是,“站在更高维度看待世界,方能突破局限”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文化中格局决定视野的经典表达。
我是@泰安人泰山事,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加个关注点个赞,转发出去留个言!期待分享您的建议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