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一列复兴号列车从杭州西站出发,穿越浙皖交界的层峦叠嶂,载着长三角游客向黄山疾驰。这条2023年底通车的杭昌高铁,让“上午西湖泛舟,下午黄山观云”成为现实。这也是安徽借力高铁网络推动长三角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安徽以“高铁+旅游”为突破口,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赛道上跑出加速度。2024年,沪苏浙来皖游客达1.03亿人次,占省外游客总量的56.3%。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丰富产品:
构筑“快旅慢游”新格局
在长三角高铁版图上,安徽正从“过道”变“枢纽”,实现与沪苏浙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现在从南京到天柱山只要90分钟,周末带孩子来研学特别方便。”在安庆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女士告诉记者,高铁站直达景区的旅游巴士和地质研学套餐,让她的家庭游既省心又有深度。
这样的时空变革催生了全新的文旅产品体系。据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许建民介绍,我省联合推出长三角高铁旅游大环线、长三角“七名”【上海(名城)、乌镇(名镇)、西湖(名湖)、黄山(名山)、西递·宏村(名村)、苏州园林(名园)、南京博物院(名馆)】、跟着考古游长三角等精品线路;联合策划推介100座高铁旅游小城和“十大主题线路”,涉及我省31个城市、100多个景区景点、星级饭店及精品民宿;同时,还打造了“高铁+”康养、研学、美食等系列专项产品。
创新破壁:
打造文旅融合新范式
在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下“高铁+民宿”的化学反应令人瞩目。朱备禅修小镇的“初心叁舍”民宿主理人陈然,亲历了合池黄高铁开通带来的蝶变:“高铁站到民宿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2024年五一期间长三角游客占比达到85%,我们特别推出禅茶体验、非遗手工课程,客房提前两个月就订满了。”这个缩影背后,是安徽布局的100个高铁旅游小城战略,通过交通赋能唤醒县域文旅资源,31个入选城市旅游收入平均增幅达22.7%。
数字技术的注入让融合更具智慧。在2024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上,安徽率先试水“高铁票+景区票”一码通服务。游客张先生在上海虹桥站扫码购买“黄山+千岛湖”联票后感慨:“就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合行程,系统还能根据高铁时刻推荐最优路线。”这种创新模式已覆盖长三角156个景区,有效带动了二次消费的提升。
构建品质旅游新生态
合肥南站东广场,“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驿站格外醒目。志愿者小李正在指导浙江游客使用“游安徽”APP预约博物馆门票:“我们会根据高铁到站时间,动态调整景区接驳车频次。”目前全省高铁站点已开通63条旅游专线,实现4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
在芜湖方特景区,沪苏浙皖四地文旅部门设立的联合投诉处理中心,实现消费纠纷“接诉即办、异地同办”,游客满意度稳定在98%以上。市场秩序的共建共治为品质护航。为此,安徽牵头制定《长三角区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书指引》,联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案件。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近6000场次,6.5万余人次参与,开行高铁站公交接驳专线,完善高铁站点至景区景点的旅游巴士、自驾租车等服务,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完善机制:
共绘协同发展新图景
在2024年长三角文旅联盟联席会议上,三省一市共同签署的《非遗旅游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安徽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每年轮值举办的联席会议,已落地17个重大合作项目。
为进一步完善“高铁+旅游”合作机制,我省还牵头起草并联合签订《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每年召开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深化政府、商协会、企业间多层次协作联动,持续推动“高铁+旅游”产品共建、市场共拓、客源互送。
飞驰的高铁,正将散落长三角的文化明珠重新编织。当徽州古村的马头墙倒映在江南水乡的涟漪中,当大别山的红色故事融入浦江两岸的都市繁华,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旅新图景,正在轨道延伸处徐徐展开。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联通,更是文化血脉的共鸣,见证着长三角文旅一体化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