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薪钓鱼、躺平上班?60岁“姜太公”爆火,文旅行业刮起银发风

旅游资讯 14 0

3月21日,湖南宁乡炭河古城景区一则招聘公告引发全网热议:招募100名“姜太公”,要求60岁以上、身体健康且会钓鱼的农民,年龄越大越优先录取。上班时间自由到“可睡觉、发呆、闲聊”,每天仅需工作2-4小时,时薪20元还包吃。

消息一出,报名电话瞬间被“打爆”。截至3月22日,景区已收到200-400人报名,远超预期。网友调侃:“这哪是招聘?简直是给老年人发福利!”“如果允许,我愿意倒贴钱来应聘!”

面对热议,景区工作人员解释,此次招聘并非“噱头”,而是基于多重考量:

1. 文化还原:炭河古城以西周文化为核心,姜太公钓鱼是经典典故。让真实老者扮演,比年轻演员“装老”更贴近历史意境。

2. 民生关怀:农村老人农闲时缺乏收入来源,景区提供弹性工作制(每天2-4小时),月收入约2000元,既不耽误农活,又能补贴家用。

3. 社会价值:通过“产业反哺”,将本地文化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岗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传统职场对年龄的刻板印象:

- 尊严与价值:65岁退休返聘都难的城市老人,在农村却能凭经验获得稳定工作,被社会重新认可。

- 工作模式革新:弹性工时、包餐制度,既符合劳动法对高龄劳动者的保护,又让老人工作如“休闲”。

- 文旅创新样本:对比河南建业宋代商贩NPC的走红逻辑,炭河古城以在地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与“真实”老者互动,触发情感共鸣。

尽管模式创新,仍需警惕行业跟风风险:

- 文化契合度:辽宁某景区招“野人”演员因强度过大引发争议,而炭河古城依托深厚周文化底蕴,确保岗位设计合理。

- 管理细节:包餐实为集中管理手段,弹性工时需平衡景区运营需求,避免“躺平”影响游客体验。

从“35岁焦虑”到“银发红利”:重新定义劳动价值

这一招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多重社会现实:

- 老龄化社会的解题思路:将老人经验转化为生产力,而非单纯依赖养老补贴。

- 职场文化反思:现代职场以“加班”为荣,而“姜太公”岗位证明,慢工出细活也能创造独特价值。

- 年轻人启示:与其焦虑内卷,不如学习老人“享受工作”的心态——钓鱼时与游客闲聊,何尝不是另一种人文关怀?

炭河古城的尝试若成功,或将引发连锁反应:

- 产业链延伸:周边村落可开发特色NPC角色,形成文化IP集群。

- 适老化岗位普及:从景区到社区服务,为老人设计更多“轻量化”工作,激活银发经济。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

当年轻人羡慕“带薪钓鱼”的悠闲时,炭河古城已用行动证明:劳动价值无关年龄,而在于是否被尊重。这个看似简单的招聘,实则探索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的三重可能。正如网友所言:“如果我60岁还有这样的岗位,做梦都会笑醒!”

我也可以装老人,我也会钓鱼!

我不要20,一个小时15我都行!

如果钓的鱼让我带走,一小时10块都行!

我能一天干满8小时,包吃能干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