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短视频和其它新媒体助推下“网红城市”层出不穷,带给游客以更新潮的旅游体验,在各地掀起了“现象级”消费。旅游城市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时的网红阶段,那样只会昙花一现,只有依靠科技和文化赋能,持续建构城市文化形象,逐步形成城市文化品牌,才能由“网红”城市变为“长红”城市。
“网络蝴蝶效应”,或许可以解释网红城市的生成过程。年轻旅游群体在抖音、小红书或其他社交媒体上的旅游自拍或经历分享就是一只煽动翅膀的蝴蝶,借助互联网激起信息传播的涟漪,很快地扩散和放大,并在引发大量的共鸣和效仿,最终落地于文旅产业并产生巨大的价值增长。
建设城市文化品牌,首先,需要根据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收集整理反映城市文化全貌的文化资源,从中概括出城市文化内核和精神特质,提炼和升华为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要有特异性和标志性,西安、成都、长沙等“网红”城市中的先行者都有着独特风格和魅力。
其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多方支撑,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底蕴支撑;人口聚集中逐步形成的功能支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外来文化支撑;以及经济发展中带来的资金支撑。
最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实现对城市功能的反哺作用。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内在经济价值。城市文化品牌通过吸引游客,引进高端人才和长期投资,助力文旅产业形成持久竞争力。
建设城市文化品牌,需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贵州“村超”出圈后,当地政府及时加大了对营商环境的治理力度,确保旅游安全和物价稳定,维护市场秩序并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哈尔滨”旅游的火爆,得益于政府设立的“文旅体验官”制度。
新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依赖于个体传播和海量复制,从而生成集合式城市元素组合。游客们不经意间的拍摄、点赞、转发,组合成巨大信息洪流以后,就能成为城市走红的强大力量。因此,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这个顶层设计,必须考虑它的微观基础,并依赖微观个体的“自发配合”。因此,建立政府、平台和游客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设立比赛、发放消费券、购物打折等多种形式,激励游客参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形成基于个体自主行为的持续的源动力,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时刻关注网络舆情,了解游客所需所想,才能对症下药,将网红变为长红!
(注:节选自《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