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元机票还要多交230元?航司那些买票套路,官方315出手整治!

旅游资讯 10 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又到一年315,每年消费者都套路踩坑,坑坑不一样,年年都不同!这两年机票的附加费用越来越过分,明明二三百块的机票,就要花至少五百才能拿得下来,这已经成了机票购买的普遍情况了。

票价“明降暗升”何时休?

张先生曾经的“智行火车票”上看中了一张从桂林飞西安的机票,页面显示票价490元。这价格瞅着还是挺让人心动的,刘先生也没多想,赶忙在平台上下了单。

可他前脚刚付款,后脚一查中国民航官方App“航旅纵横”,立马感觉有点不对劲,机票的实际价格竟然只有260元!多出来的230元到底是啥?

仔细看一看竟然是一堆自动勾选的“满减券”和“出行宝”,难怪这两年航空公司拼了命的卷票价,老百姓却很难感受得到,闹了半天羊毛出在羊身上,全都被这些所谓的满减券给榨干了钱包。

买机票附带点服务其实也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买的东西得物有所值,这些附加产品基本上没什么实际用途,在购买时也没有进行明显提示,摆明了就是要过一波韭菜。

平台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把钱收了,找客服理论的结果一般也是固定的话术,很少有人能跟客服把这事掰扯清楚,那到最后大不了是花钱买教训,真正拿回赔偿的少之又少。

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在购买机票的时候受到了隐形消费,少则几十多则几百,想要投诉也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在一些较小平台上购买的机票,价格更是天差地别。

可为什么这么多第三方平台就这么明目张胆的搞隐形收费和捆绑销售呢?按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国民用航空电子客票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票价必须和实际收取费用一致。

这些平台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加上各种附加服务,其实就是在侵犯咱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咱们花钱买的是机票,没有人愿意买捆绑包,平台这么操作已经违背了交易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割的就是消费者的韭菜。

付费选座花样多

如果说捆绑销售是平台的错,跟航空公司没什么关系,那付费选座这茬儿这就完完全全是航空公司的问题了。

常坐飞机的小伙伴都知道,选个靠窗或者靠过道的位置旅途能舒心不少,可现在选座得另外掏钱了。国航、东航这几个国内大航司不约而同的推出了“付费选座”服务,经济舱前排、靠窗和靠过道座位都成了收费项目。

哪怕提前在线值机,很多座位也是直接锁住的,想选就得加钱或者用里程积分兑换。

航司这么做的原因是很简单的,无非是为了增加收入,早些年航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机票销售,但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票价越来越透明,航空公司就开始在这些所谓的附加服务上打主意。

怎样靠这些“增值服务”来填补营收缺口,但是这种歪脑筋教育的基本原则,2016年北京发改委就对中国联航开出过一张罚单,因为它们额外收取选座费。

机票的价格已经包含了基本的座位选择服务,航司不可以再额外收费的,选座本身就应该是机票的一部分,现在经济发达了,反而选座还要多掏钱了,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

再加上选座收费的标准有没有统一的规范,不同航班、不同航司的收费还不一样,有的航空公司更是吃相特别难看,只要是靠窗、靠过道和前排,全部都要单独收费。

航司在锁座的范围和收费标准上几乎也没有透明地,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国际航班上也经常发现这种问题,消费者好不容易订个便宜机票,兴冲冲去选座时才发现想坐得舒服点得再掏一笔“选座费”,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会无比糟心!

很多时候飞机明明没坐满,但就是不让选座,对的就是让消费者被迫多掏钱,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开始“店大欺客”,哪怕16年有过相关的处罚案例,他们也依然抱着侥幸心理明知故犯,根本就不把法律法规和消费者的权益放在心上。

那消费者遇到这种机票乱象那怎么办呢?总不能每次坐飞机都“听天由命”吧,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咱们就能让这些“套路”无处遁形。

遇到机票套路怎么破

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管是捆绑销售还是付费选座,这些行为都已经触犯了我国法律的明文规定,据《中国民用航空电子客票暂行管理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机票实际售价必须和消费者支付的金额一致,而且票价中已经包含了座位选择这一些基本服务。

如果航司或第三方平台在没告知咱们的情况下强制搭售了一些不需要的服务或者额外收费,就已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了。

我们先从捆绑销售的情况说起,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如果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欺诈行为,不要承担“退一赔三”的法律责任。

前文提到过刘先生的机票实际价格只有260元,剩下的230块都是平台强制搭售的“出行宝”和“满减券”,只要处理方法得当,平台按照法律规定的“退一赔三”进行理赔,刘先生最后可以拿到1960元的赔偿。

我们在购票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仔细查看订单页面,看看有没有默认勾选的附加服务。如果有的话直接取消就可以了。

要是发现被强制搭售了,一定要先保留好订单记录和付款凭证,这些都是后续维权的重要证据,有了证据之后我们可以直接联系平台客服,要求退还差价或者赔偿。

如果平台推脱或处理不及时,咱们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只要证据充分,平台触犯法律的事实存在,我们胜诉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就算是一些第三方购票平台的页面设计得特别鸡贼,默认勾选的选项特别不显眼,也不影响“捆绑销售”的事实存在,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可以先截图保存证据,然后按照上面说的步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跟客服沟通时,咱们也可以同时向民航局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详细的投诉材料,写清楚事情经过,附上订单截图和相关凭证,这样一来处理的效率也会高很多。

付费选座其实也一样,虽然现在国内很多大航司把付费选座贴上了“提供增值服务”的标签,但还是改变不了变相收费的本质。

按我国法律相关规定,选座服务本来就是机票的一部分,航空公司是不可以再另行收费的,航司把座位锁住,不管是要达成什么目的,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如果遇到付费选座的情况,还是要先保存证据,无论是购票时的页面截图,还是最终的支付记录,都要保留好。觉得航司收费不合理的话,可以直接联系客服要求退还费用。

如果航司拒绝或者推脱,咱们可以直接向民航局或消费者保护组织投诉。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小伙伴们在购票前不妨先查一下航司的选座规则,有些航司虽然有付费选座服务,但同时也提供一定比例的免费选座,提前值机的小伙伴靠手速和时间差还是有机会选到心仪座位的。

如果觉得协商和投诉还不够解气,咱们依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对那些反复投诉却没有结果的情况,直接起诉航司或者第三方平台就完了,虽然时间会拉的比较长,但法律会给我们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

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全民的维权意识,很多人都遇到过捆绑销售和付费选座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引起国家重视的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都觉得事儿小就懒得去理,要么就是发现了一个教训就断了,毕竟因为百八十块大动干戈的去折腾实在有点不划算。

维权可不光是为自己讨公道,也是在推动整个行业变得更加透明规范,只要较真儿的消费者多了,这些所谓的套路和猫腻也就没有存在的市场了。

那就是买机票的时候一定要从源头杜绝被坑的可能性,至少要选择正规的平台和航司,贪图便宜找一些不知名的代理或小平台上当的几率一定会更大一些。

付款前一定要仔细核对订单信息,看看有没有默认勾选的附加服务或不必要的产品,一旦发现不对劲立马取消或者更换平台。

结尾

消费者遇到的机票捆绑销售和付费选座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来维权的。不管是跟平台协商还是向监管部门投诉,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问题总能解决。

如果未来遇到了这些套路千万别说,手上握着法律这个“大杀器”,这些“割韭菜”的行为是没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