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北山村〗
从"800年历史古村落"到"大湾区文旅地标",珠海北山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破壁者”?
新旧文化碰撞,古建抽出新芽
空间逻辑重构——
从建筑修复到空间再生
改造前的北山,是珠三角无数空心化村落的缩影:30%建筑空置,祠堂广场沦为停车场,岭南民居被违章建筑肢解,设计团队采用"冻结式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将古建筑进行保护和活化,对周边建筑群进行改造与更新,嵌入新内容,塑造新场景,衍生一系列地方创生与复兴计划,融合在地历史与记忆,通过“艺术赋能、文化再造、设计共生”的方式,构建艺文新生活。
▼改造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商业逻辑重构——
从空间零售到场景运营
运营方开创"文化内容前置"模式,在招商前先策划北山音乐节、世界唱片日等IP活动,用内容驱动商业生态的孵化,用内容测试空间可能性,引入业态遵循"30%本土老字号+40%主理人品牌+30%跨界实验店"的黄金比例,让糖水铺与买手店共享同一屋檐。
据了解,在北山村最开始的改造阶段,建立“北山公约”的自治机制,它保障原住民优先承租改造空间,手艺人进驻享三年免租期,通过"种子计划"孵化出7个本土文化品牌,如村民杨伯的凉茶铺变身成非遗体验馆,90后主理人Lina的旧物仓衍生出社区工坊,而这些最初孵化的本土文化品牌也成为了北山村的一张张名片。
▼旧物仓
结语
最好的城市更新是永远在更新中,在每个不同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拆真建假"的怪圈,北山证明真正的更新不是时空替代,而是创造新旧对话的第四空间。
这里没有粗暴的士绅化,而是让原住民的市井炊烟的新住民的活力热情自然交融,这或许才是城市更新该有的温度。
本文由空间印象整理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侵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