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0年历史古村落”到“大湾区文旅地标”,珠海北山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破壁者”?

旅游资讯 11 0

〖珠海北山村〗

从"800年历史古村落"到"大湾区文旅地标",珠海北山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破壁者”?

在珠海这座以港珠澳大桥、长隆乐园闻名的滨海城市,藏着一个正在颠覆传统文旅想象的"异类"——北山村。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它被誉为“南中国最美历史文化名村”,现存108栋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命题下,以"微改造"实现"大转身",既保留着杨氏大宗祠的雕花门廊,又生长出获国际大奖的旧物仓,近期因白敬亭新剧取景再度出圈,这个"非典型"改造样本正揭示着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新逻辑。

新旧文化碰撞,古建抽出新芽

空间逻辑重构——

从建筑修复到空间再生

改造前的北山,是珠三角无数空心化村落的缩影:30%建筑空置,祠堂广场沦为停车场,岭南民居被违章建筑肢解,设计团队采用"冻结式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将古建筑进行保护和活化,对周边建筑群进行改造与更新,嵌入新内容,塑造新场景,衍生一系列地方创生与复兴计划,融合在地历史与记忆,通过“艺术赋能、文化再造、设计共生”的方式,构建艺文新生活。

▼改造前

▼改造后拒绝大拆大建,采用精准的缺口织补,通过"廊道-院落-广场"的三级空间序列,将碎片化空间重组为可生长的文化综合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商业逻辑重构——

从空间零售到场景运营

运营方开创"文化内容前置"模式,在招商前先策划北山音乐节、世界唱片日等IP活动,用内容驱动商业生态的孵化,用内容测试空间可能性,引入业态遵循"30%本土老字号+40%主理人品牌+30%跨界实验店"的黄金比例,让糖水铺与买手店共享同一屋檐。

据了解,在北山村最开始的改造阶段,建立“北山公约”的自治机制,它保障原住民优先承租改造空间,手艺人进驻享三年免租期,通过"种子计划"孵化出7个本土文化品牌,如村民杨伯的凉茶铺变身成非遗体验馆,90后主理人Lina的旧物仓衍生出社区工坊,而这些最初孵化的本土文化品牌也成为了北山村的一张张名片。

▼旧物仓

如今入驻的品牌店铺以美食、体验、零售、文创为主,重视社交与生活融合的概念,一方面寻求不同爱好者的相同特质,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更多娱乐体验场景,提供追求新鲜的体验、追求品质的生活、满足精神的渴望。如今入驻的品牌店铺以美食、体验、零售、文创为主,重视社交与生活融合的概念,一方面寻求不同爱好者的相同特质,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更多娱乐体验场景,提供追求新鲜的体验、追求品质的生活、满足精神的渴望。北山的商业密码在于"制造持续的内容流量",打造"永不落幕"的活动日历,春节有醒狮非遗展演,夏季办世界音乐周,秋季爵士音乐节,冬季创意市集,构建"5分钟文化消费圈"。不定期地的举办主题论坛、主题展览和主题交流会等,还有品牌快闪店、常驻店、市集活动、音乐演出等内容,由众多品牌主理人和北山共同营造,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思想内涵的年轻概念与想法。▼北山“千人宴”

结语

最好的城市更新是永远在更新中,在每个不同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拆真建假"的怪圈,北山证明真正的更新不是时空替代,而是创造新旧对话的第四空间。

这里没有粗暴的士绅化,而是让原住民的市井炊烟的新住民的活力热情自然交融,这或许才是城市更新该有的温度。

本文由空间印象整理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侵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