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在乡村,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传统古建筑作为村落根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既承载了乡村历史变迁的印记,也代表着故乡的归属。对于有一定建筑历史的古村落,一方面要借助文旅实现其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挖掘古村落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并着力打通古村落文化符号的传播链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产业兴村是村落复兴的根本,而守住乡村之根又是文化振兴的关键,因此,当下对于古村落根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古村落根文化价值意涵与时代使命
传统古村落建筑作为根文化的重要意符,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有机载体,它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象征。尤其在河南省的古村落中,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历史上看,豫北与豫中古民居根植于黄河流域这片沃土,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孕育出了独特的传统古建筑形态。在农耕思想和仰韶文化的影响下,当地古建筑选址及构造多以规整的多组并列式院落为主;在儒家思想和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多形成内聚型的单体建筑风格;在道法自然等观念影响下,建筑材料较为多样,主要以木、石、砖为主,其中门窗、门枕石及墀头雕刻等建筑细节多神明意象。总体来看,中原古建筑形态多以内聚式的院落布局为主,古建筑的整体构成上丰富多样,包括翘角、脊饰、如意双喜、墀头雕刻等。
传统古村落建筑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传承历史智慧和文化精神的纽带。古建筑的传承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古建筑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商业化浪潮的冲击等。因此加强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持续赓续古村落根脉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根文化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留住根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文化强国这一重大的时代使命感召下,我们坚信以文化兴村必将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从而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弘扬古村落根文化的现实困境
河南省传统古村落建筑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村落的古建筑遭受损毁,但一些传统特色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仍然保留在“守根人”的记忆之中。这类古建筑文化符号对当地村民以及外来游客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可感性价值,但限于当地的宣讲能力,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宣讲中往往大打折扣。调研中袁桥古村景区的游客小丽(化名)谈道:“我们主要是想带孩子来这里研学,体验乡风民俗,同时想感受老建筑中的一些历史文化内涵。但个人觉得当地宣讲水平有限,关于当地特色的古翘角、石门、房屋历史的讲述还不够清晰,像是在说套话。”针对这一现象,发现当前传统古建筑符号在宣传上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内容浅显、传播方式陈旧等。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当地古建筑符号的宣传,也制约着当地古建筑符号的传承。
河南省传统古村落建筑在保护与开发上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近代以来影响古建筑形态变化的力量呈现着动态变化,在调研中发现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当地政府、当地文旅开发企业及当地村民。这三者之间的力量如果一致,往往会在古建筑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形成合力,进而使得当地的古建筑形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但三者之间的力量如果较为涣散,那么当地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就相对薄弱,古建筑也往往容易遭受损毁。具体来看,一些古建筑因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而逐渐衰败,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而另一些则在旅游开发中过度商业化,导致其中的文化价值彻底流失。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阻碍了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严重毁坏了我们的“文化根脉”,最终将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调研中方顶古村开发部张姐(化名)谈道:“这个地方本来是重点保护的明清古村落,但是近年来政府好像外包给了文旅企业进行开发。现在这里建了一半就搁置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当地村民也都基本搬到安置区了,只有村委会偶尔在老房子里开会。这里的老建筑部分已经被新的仿古建筑所代替,目前村子里工地建设混乱,我也不太清楚具体原因。”
推进古村落根文化发展的路径优化
保护和传承古建筑这一根文化符号,需要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保护机制。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法规支持。社会各界应提高对古建筑文化价值的认同,形成尊重和保护古建筑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鼓励引导村民参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村民的保护意识,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古建筑保护体系。以调研的袁桥古村为例,该村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资本投入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初步实现了传统古村落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当地政府出台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企业也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村民通过参与保护工作能获得一定收益,这就形成了一个多方共赢的保护开发模式。当地居民老王(化名)谈道:“我是本地居民,在这个古建筑旅游区做了民宿项目,这一项目给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目前一些年轻人也被家乡文旅发展所吸引,选择再次回村创业,这对于当地村民和政府来说是一个双赢。”当地村支书也谈道:“我们村文旅产业主要靠本地老板投资以及政策支持。我们也会动员村民参与到景区的建设和服务中去,许多村民也都自愿加入古建筑的维护工作。景区内的商店和景区的建设也给当地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一些村民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保护、宣传本地古建筑文化遗产。”
保护传统古建筑需要从法律法规、资金投入、技术应用、开发模式、话语革新及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入手。国家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保护的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其次当地政府要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古建筑的修复和维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一些古建筑景区部门也应积极拥抱新技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等,对古建筑进行精确的记录和分析,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保护的基础上,当地文旅企业也应适当开发传统古村落建筑,以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同时在对传统古建筑的适度开发中应注重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探索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如文化体验、研学旅行、创意工坊等,让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古建筑乐园的文化魅力。为了提高传统古建筑符号的宣传效果,还需要不断革新宣传话语并努力探索多元的传播路径。目前各传统村落文旅开发区急需培育一支专业的宣传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深厚的古建筑知识和良好的宣讲能力,确保能够准确、生动地讲述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尤其在讲述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时,还需要注重话语体系的文化自觉,既要传达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也要反映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需求,力求实现古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就线下宣传推广来说,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宣讲会、村史展等活动,增加游客对本地特色传统古建筑的接触,从而提高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同时线上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渠道多平台进一步扩大对本地古建筑景区的宣传推广。
传统村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古村落根文化的重要符号,其传承和保护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科学的保护策略、合理的开发利用和全新的话语宣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古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同时,这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自信和对未来的负责。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村落古建筑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其独特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