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腹地 耕战名城——南充
黄 强
南充风光(图源:南充文旅)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绸都”之誉、“果州”之称。丝绸文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是其中最耀眼最靓丽的五张文化名片。如要进一步概括提炼这五种文化,笔者浅见,“耕战”是南充历史文化的主流主线、底色底蕴。
巴人尚武、蜀称天府。南充作为古巴蜀地区腹心地带、巴蜀文化交汇浸润区、巴蜀文化分支,其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耕战”特质,历代南充人具有鲜明的“重农尚武”传统。
从重农传统来说,丝绸文化、春节文化是农耕文明的顶级成果。南充栽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美誉,所产丝织品是历朝历代的重要贡品,至今,南充丝绸产业仍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被授予我国中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全国唯一的“中国桑茶之乡”。西汉武帝时期,落下闳(今南充阆中人)创制《太初历》,首次将24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使天文历法与四季安排、农业气象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农耕文明和农耕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仍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表和路线图,春节也由此恒定,至今已2100多年,如今阆中被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千里嘉陵江穿越崇山峻岭,把最柔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孕育的嘉陵江文化主要体现为流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主要遗存有阆中古城、相如故城等沿江古城镇码头,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等民俗文化,百牛渡江等活态场景,青居359度“天下第一曲流”等地质奇观,嘉陵江作为南充农耕文明的母亲河,现已建成9级航电枢纽,成为中国内河主通道中第一条全江渠化的河流,发电、航运、灌溉、防洪等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南充重农传统历代传承,现今仍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国后建成了南部升钟湖、营山千里渠等重大水利工程,西充被誉为“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全市现有柑橘130万亩,获评“中国晚熟柑桔之乡”,从唐虞时期“有果氏之国”,到唐初设置“果州”,柑橘种植从远古沿袭至今,是名副其实的“果城”。
从尚武传统来说,历代南充人在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抵御外辱等战争中贡献卓著,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战争、西晋灭吴、隋朝灭陈、唐朝统一全国等多次统一之战和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南充都是重要的兵员和物资基地,特别是三军总司令、元帅之首朱德(南充仪陇人),被誉为“中国红军之父”,是南充人尚武精神的顶峰。南充商时属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巴师相从,“歌舞以凌殷人”,助力胜利,在阆中,巴渝舞流传至今。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当时隶属秦国巴郡的南充是重要的兵员和物资基地。楚汉战争汉王刘邦统一全国,巴人领袖范目(今南充阆中人)率七姓巴人助刘邦“还定三秦”,刘邦部将纪信(今南充西充人)诳楚安汉,刘邦称帝后特在纪信家乡建置安汉县,纪信也被誉为“开汉将军”“安汉良将”。西晋初年,陈寿(今南充顺庆人)著《三国志》,全面记录了三国历史及战争,是三国文化的基石和代表作。李渊建唐时,仅有太原、关中、巴蜀、陇右等地区,在唐统一全国之战中,南充是重要的兵员和物资基地。抗战时期,25万余南充青年出川抗日,856人的“西充壮士团”仅一人生还,涌现出邓锡侯等著名抗日将领。南充还是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顺泸起义、升保起义、西区游击战等相继发动,5.2万余名南充儿女参加红军,3.8万余名革命先烈血洒疆场,解放后,20余位南充人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三军总司令朱德、民主革命家张澜(南充西充人)、共和国大将罗瑞卿(南充顺庆人)、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南充仪陇人)、百岁女红军王定国等光耀史册。从范目、纪信到朱德、罗瑞卿、邓锡侯等,“巴出将”的传统在南充大地一直赓续和发扬。嘉陵江历来是战争要道,至今也是国家战备航道,阆中自古就是巴蜀地区军事重镇,战国中期曾为巴子国国都14年,蜀汉张飞曾在此镇守7年,清初曾设为四川省会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