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梁小卫
每当提到古桥,总能使人感受到画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情感。充盈着人们的眷恋、弥漫着时光的味道。
在我的家乡古城渑池,就有一座距今240多年且目前还在正常使用的古桥,他有一个非常好听、传奇的名字---“知府桥”。
“知府桥”位于渑池县天池镇下马筵村西,当地老百姓也称其继志桥、下马筵桥。重阳时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踏上了探访“知府桥”的行程。从渑池县城出发沿国道241南行、转省道313向东约10公里,导航显示前方就是目的地了。
为了采写这篇稿子,在去之前我与天池镇的党委书记张明联系,他热情地给我推荐了向导并发来了联系电话。车子刚到下马筵村委会门口,迎面就看到一个神采奕奕、满面红光的老者向我走来。
杨耀章,今年91岁,是下马筵村的文化人、“活字典”。曾经当过小学教师、在渑池县委通讯组、天池乡政府工作过,上世纪70年代曾多次在《河南日报》刊发通讯报道,退休回到家乡后仍笔耕不辍,在他78岁古稀之年,对下马筵村风土人情、奇闻轶事进行收集整理,并编著出版了《情满故里》一书。坐在村头一棵500多年的大皂荚树下,老人给我讲述了“知府桥”的传奇故事。
据杨耀章老人讲,这座石桥是由相邻的石泉村人席椿建造。相传,席椿幼时在下马筵村读私塾,每日去学往返,总要从下马筵西沟河滩的列石上通过,常见一些老弱妇孺失足落水,自己爱莫能助,心里不安。总想,如果河上有座桥就好了。有一次下学,天色已晚,他急匆匆往回赶,走到河滩一看,不由自主地惊叫一声:“啊呀,河涨水啦!”他望着滚滚洪流,口中自言自语:“老天爷呀!你早不刮河涨晚不刮河涨,偏偏我从这儿过你就刮河涨,眼看天快黑了,叫我咋回去哩?”他埋怨了一会儿接着又许起愿来:“河涨要是马上落了叫我过去,我长大后有了钱,一定给这儿修座桥!”话音刚落,河涨真的小了,没吸袋烟工夫,列石就露出来了。席椿高兴坏了,连忙跨过列石,奔回家里。
席椿寒窗苦读十余载,一试入庠,成为“渑邑拔贡”,乾隆22年(公元1757)任玉山县知县,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升职绍兴知府,任期内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席椿之父席庄允素知其子幼时夙愿,便对亲朋好友说:“若儿守郡(任知府),下马筵桥工当独任矣”。后因席椿从政在外,无暇顾及,自己也力不从心,临终带着遗憾告别人世。
三年后,席椿之子驰书绍兴,言及“下马筵桥,乡曲中往往以王父昔日慨然独任为词,第未卜力能胜任否?”。席椿阅读家书后憬然而叹:“此先人志也!”“虽力绵费重,奚辞焉?”遂捐俸“二千金有奇”,命长子世丰,从子尊德、成文辈负责监督工程施工,于乾隆42年(公元1777年)动工兴建,两年后竣工。据传说,建桥用的石材均来自石泉村北刘沟,此石坚硬,又易雕琢,桥建成之日此山上的石头刚好采完,十分神奇。建桥中有一外地壮汉主动参建,大石块重二百余斤,全是他一人搬扛,分文不取,桥成人去,传为佳话。
席椿在《继志桥记》中曾写道:“我造的桥虽然不敢和古代扬州的二十四桥和婺源的彩虹桥相媲美,但变沟壑为坦途,对过往行人来说也算是补办了一件善事,因为追溯造桥的由来,所以将此桥命名为继志桥。”据杨耀章老人回忆,他小时候桥下河底铺有青石,河面宽阔、河水清澈,村里的小孩子们常在河里摸鱼逮虾。上世纪60年代,村里在河的上游闸了一个坝,后来河水越来越小两岸的淤泥逐渐增多。
这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古代石桥,距今虽已240多年,仍非常坚固依然在用,石桥两端醒目的桥名牌和15T限重标牌,告诉人们该桥目前仍然是天池镇通往下马筵村的农村公路“咽喉”要道。为满足现代车辆通行需求,不损害古桥建筑风格,公路部门将桥面部分用小方水泥块进行了铺装,保留下半部分的原石桥,古韵犹存。
“知府桥”系单孔石拱桥,桥拱为砂砾石块拱圈,桥墩、桥面及护栏均用青石条砌筑,石质坚固,色泽古朴。桥长约33米、宽约5米、高约7米。桥两侧各有19根石方柱,中间镶有青石栏板,石方柱及栏板上均有精美的花卉枝叶图案雕刻,石方柱顶端有木瓜、寿桃、石榴、狮子等雕饰,神情灵动。远远望去,“知府桥”古朴而庄重的身姿,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愈发沧桑而神秘。2014年11月,该桥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知府桥”上,仿佛能感觉到时光倾泻、洒落古桥。岁月在青色的石板上留下痕迹,被风雨剥蚀的栏杆,斑驳的桥身,褪色的浮雕。桥下椭圆的石拱,好似一双深邃的眼,凝视着周围的暮暮朝朝。幽幽草木,潺潺小河,隐藏在桥头的石碑……都化作了古桥静穆的严庄。
悠悠岁月,古桥就像一位智慧通达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向你诉说着几百年来的沧桑,默默地看着你走向远方。古桥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时代的变迁与兴衰。古桥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给人启迪。古桥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代表着古城渑池的文脉赓续,饱含哲理和文化自信。
这是一座以石为骨,用时光堆砌的古桥,承载着深深的乡愁记忆,是我们眺望过往的窗口,是仰韶大地上纯美朴素的情感地标。将古桥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和“活化”我们责无旁待,古桥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