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古城南 15 公里的丘陵沟壑间,横坡古村静静坐落。它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窑洞群,宛如梯田般错落有致,远远望去,那壮观的景象恰似 “平遥的布达拉宫”。走进村子,街巷布局充满特色,空间曲折、敞敛有致,街巷相交处,街口视角独特,或是能南眺那连绵的黄土山色,或是可领略古朴的窑洞风情,二者相融,构成了横坡古村独特的风貌。村里流传的民谣 “姚家的圪洞,郭家的湾,李家的吊桥,张家的山”,生动地描绘出依据姓氏聚居、依山就势的居住形态。
这座古村拥有千年历史,底蕴深厚。然而,时光曾给它带来沉重的打击。曾经,“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 如同三座大山,压得村子喘不过气。因为这些难题,村里的青壮年无奈选择外出,窑洞逐渐荒废,村集体经济陷入几近凋零的困境。
转折出现在 2011 年,一场由村企共建、农文旅融合驱动的变革拉开帷幕。自此,这座濒临 “迟暮” 的古村,踏上了重焕生机的征程,一步步成为山西乡村振兴的标杆。
产业造血:煤企反哺,激活沉睡资源
2011 年,是横坡古村命运的转折点。平遥煤化集团与横坡村携手合作,村集体迅速成立峰威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窑洞租赁为抓手,全力盘活闲置资源,开启了打造横坡生态庄园的征程。平遥煤化集团累计投入 8000 余万元真金白银,对 80 孔窑洞、10 座院落进行精心改造。设计师巧妙地将传统土炕与现代卫浴设施相结合,古老的窑洞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又增添了现代生活的舒适便捷,摇身一变成为别具一格的 “古建筑博物馆”。游客入住其中,既能感受岁月沉淀的古朴气息,又能享受现代化的贴心服务,这种独特的体验吸引着八方来客。
在产业布局上,横坡村大胆创新,以 “三产融合” 为发展方向。曾经荒芜的 4700 亩荒山,如今已是绿树成荫,杏、桃、山楂等经济林漫山遍野。每到收获季节,“五月摘杏、十月采柿”,游客们纷至沓来,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同时,军事拓展区充满挑战与刺激,吸引着追求冒险的游客;道教文化体验区宁静祥和,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慰藉。这些特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业链。2023 年,横坡村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4000 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 3.65 万元,相比十年前增长近 20 倍,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横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生态修复:从 “黄土秃岭” 到 “绿色银行”
横坡村的振兴,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过去,这里的荒坡 “种树不见树”,黄土裸露,生态脆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横坡村实施了大规模的连片绿化工程,150 余万株生态林扎根于此,森林覆盖率从极低水平提升至 60%。如今漫步村中,山间小路两旁绿树成荫,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夜晚为村民和游客照亮前行的道路。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点的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困扰村庄多年的环境问题,让横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让横坡村的颜值大幅提升,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百禽园里,五彩斑斓的鸟儿欢快地歌唱;萌宠养殖园中,可爱的小动物们憨态可掬,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前来游玩。千亩果园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 180 万元,季节性用工达 3000 余人,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 “家门口就业”。村民姚义宁满脸笑容地说:“以前种玉米收入微薄,现在在庄园打工,一个月能挣 3000 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让横坡村真正实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脉传承:古村灯影与乡愁记忆
横坡村的 “出圈”,不仅依靠美丽的山水风光,更得益于文化的赋能。连续举办八届的 “美丽乡村文化节”、六届的 “平遥中国年” 灯展,已然成为横坡村的文化名片。如今,过年才办的灯展已经演变成常年的大型古村灯光秀,吸引着数以万人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在灯光秀现场,蓝色彩灯拱门如同一道时空隧道,引领游客穿越时光。窑洞群在红灯笼的映衬下,好似一片星海,熠熠生辉。单日游客量最高超万人。灯展中,不仅重现了热闹的北方年俗,还融入了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将龙凤山的轮廓清晰地投射于夜空,传统与现代在此激情碰撞,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图为作者体验窑洞民宿
古建保护也是横坡村的一大亮点。道庄庙、关公庙等文物修旧如旧,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广受人们敬仰的龙山、凤山,位于横坡村东面,龙山犹如一条雄伟的卧龙,头朝地,两眼千年古井据说是龙的双眼,面对凤山,尾向南,与玉沟相连,龙体松柏茂密,微风吹来,灵动闪烁,十分壮观。凤山位于龙山北面,两山隔河相对,凤山好似一只展开双翅的凤凰,面对龙山翩翩起舞,凤凰的怀中抱着一座道庄古庙,人们说这是天工造物,龙凤呈祥,紫气东升,风水宝地,人杰地灵。道庄庙前,一棵“槐抱楸” 奇树静静伫立,龙山凤山传说代代相传,为村庄注入了深厚的人文魂脉。
中央美院参与的院落修复工程,更是荣获全国美术展览金奖,这一荣誉吸引了众多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他们支起画板,用画笔记录下横坡村的美丽,每年为村子带来上千万元的创收。
共富机制:从 “村民离乡” 到 “人才返乡”
横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 “利益共享” 机制。通过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村民以土地、窑洞入股,参与分红。如今,集体经济资产逾 1100 万元,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村里还设立了教育基金会,累计发放奖学金 56.6 万元,激励着村里的学子努力学习;60 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生活有了保障,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开始回流。村民张畅原本在城市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经营民宿。他感慨地说:“现在村里有 Wi-Fi,网络便捷,还有源源不断的游客,挣得不比城里少,而且能陪伴家人,感觉特别踏实!” 目前,横坡新村常住人口中,超七成为返乡创业的中青年,曾经的 “空心村” 如今重现活力,处处洋溢着生机。
古村振兴:从 “后花园” 到 “国家样板”
站在新的起点上,横坡村目光长远,锚定了更高目标:计划在 2035 年建成 “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规划中的果品加工厂,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万头猪场及沼气发电项目,将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古院落修复二期工程,将为游客带来更多古朴典雅的游览体验;国际摄影展采风基地的建设,则进一步拓宽文旅边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村支书郭兴峰坚定地表示:“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让古村活起来、村民富起来、文化传下去。” 如今的横坡,正以 “农文旅融合” 为笔,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答卷。
横坡村的美丽蝶变,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向我们证明:传统村落并非发展的包袱,而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的资源;企业参与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 “输血”,而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 “造血” 之举。当窑洞灯影照亮山沟,当古村记忆转化为共富密码,横坡村的故事,正为万千乡村提供可复制的 “山西方案”,激励着更多乡村踏上振兴之路,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中国周刊融媒/秦前松)
乡村,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是亿万国人的情感寄托,更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为深入记录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本刊携手多家央媒平台及顶尖智库专家团队,重磅启动《乡村实践录》融媒专题。专题组将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全方位聚焦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深度挖掘乡村文明实践的创新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本专题借助多种媒体形式,真实记录各地乡村的生动实践与积极探索,深度挖掘具有代表性的鲜活案例。旨在为各地乡村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实践录》专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