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山下鲍,现年730多岁;山下鲍青年林晓峰,现年29岁。700多岁的年龄差,老村与青年的CP,是林晓峰与山下鲍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浪漫。
“理想疯”,林晓峰的微信名。除了谐音梗,想来也算是林晓峰此人的性格体现了。这个结论,来自于记者对林晓峰本人的采访总结。
一米八几的大高个,看似高冷不善言辞,实则热情爽朗,向往自由的风。
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海天一色的三亚,他独自行走,留下潇洒的背影;在广阔的当雄草原,他以过来人的姿态欣赏孩子们与牛羊的玩耍;在梦幻的羊卓雍措,他也入乡随俗,堆起了玛尼堆;在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他以一套利落、“嚣张”的俯卧撑留下到此一游的特殊表达……
林晓峰说,浪漫的人有自己的乌托邦。所以一转身,他又在家乡撒上欢了。他还说:“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面,舒服。”
所以2024年7月,大溪口乡山下鲍村的风里,林晓峰的“在山下”工程启动了。
“我喜欢旅游,也看过很多风景,但是最美的路永远是回家的路。我也向往自由,吹过东南西北的风,但还是觉得故乡的风最自由。”林晓峰如是说。
他回来的时候,只是回来,没想过具体要做什么。直到有一天,把他做的上房揭瓦、下地除草、搬砖、做木工、浇筑水泥地等事情归到一起看,才发现,他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打造出了古村的第一家村咖。
“在山下”
是村咖的名字
听起来
有自由 有浪漫 有情怀
接地气 也挺洋气
……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从咖啡屋里飘出了咖啡的醇香、宣莲饮的清香;露天的庭院里,烧烤、宣平小吃等美食精准俘获游客的味蕾;免费的服装,让游客们享受旅拍的乐趣,同时留下和山下鲍的相片回忆……
总之,它火了。
“在山下”村咖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咖啡屋、茶室等室内场所是由百年米仓改造的;
露天的庭院据说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开始是地主家的“后院”,后来变成大家的“晒谷场”,如今成为“在山下”的大本营所在地。
有游客的时候,这里是村咖,村里的时尚旅游打卡点;没有游客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平凡的小家:林晓峰是大家长;橘猫是二当家,因为资历老且见惯了游人如织的场景,总是淡定地享受庭院生活,也被称为大哥;小狗二鲍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二弟。
事实上,这个村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全村680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60多个老年人的传统村落已沉寂多年。林晓峰的回归,让他成为了村里最年轻的留守人员。
“十几岁开始,因为学习、工作等原因,几乎很少待在家里。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家乡的风格外想念”。林晓峰脸上的笑容率真又坦诚,真真是一个感性的“帅哥”无疑了。
他想念故乡的风貌,这里四面环山,一条金溪穿村而过。更有精美的清代及民国建筑,呈现出浙中地区山居建筑特色,曾得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夸赞:“世间桃花源,界外乌托邦。”
他也想念故乡的风情。淳朴、善良的山下鲍人是懂得“情绪价值”的。村里80岁的涂奶奶是今年“出圈”的“网红”,起因是只要有游客去到她居住的涂氏大厅,她就会热情地来一句:“吃了吗?我给你做碗‘灭斜’(宣平方言:馄饨)吧!”然后,奶奶真的会奉上家里的各种吃食。这种待客之道,林晓峰自小就熟悉。
国庆期间,至少有5000名游客为山下鲍停下了脚步,他们探山看水览古建,将吃喝、观赏、玩乐的出游目的一一实现。
得益于古建筑修缮和基础设施改善,从五一劳动节假期开始,山下鲍村的农旅事业便有了起色。林晓峰的回归,是一份助力。这个曾经向外跑的追风少年,打过工、做过生意,有了资本和对人生认知的沉淀。他回到村里生活,也在村里做生意。这生意是大家一起做的生意,这生活也是大家的生活。
“现在,我田里种的番薯、毛豆在家门口就有销路了。不过,最受游客们喜欢的还是我自己家里做的梅干菜,今年已经卖了四五千块钱了。”涂舍儿爷爷已经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
“来我这里看建筑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就喜欢有人来,热闹,不然就是我自己一个人了。”人到老年,涂奶奶最期待的就是有人一起说说话,“都来,烧点面条、馄饨给大家吃吃,我还是没有问题的”。
“游客多的时候忙得很充实,空下来的时候也很不错,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林晓峰如是说。
他享受一个人一壶茶的自在与惬意,他可以随意地就捡到一束光,无需将其还给太阳,因为那束光就在故乡的风里。他还可以很调皮,骑着爷爷的电动小敞篷在村里溜达,随手拍一片星空,然后招呼大家来赏雨……730多岁的中国传统村落山下鲍也“返老还童”了。
大家都很喜欢林晓峰的回归。国庆假期旅游高峰刚过,村干部们就拉上林晓峰一起开了个会,会议主题是:山下鲍村的下一步发展规划。
“村口的文化礼堂还可以再利用起来,给游客们增加一个休憩的地方,也给村里农特产品一个集中销售的地方……”返乡创业青年林晓峰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