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祓都——里岔牧马城

旅游资讯 18 0

□赵文华

胶州市里岔镇,一个镶嵌于胶河畔的美丽乡镇。这里不仅有着“国宝”美誉的优良地方特色猪种——里岔黑猪,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汉代古城遗址“祓国都城遗址”,也被称作“牧马城”。

祓国都城遗址位于里岔镇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原为汉代祓侯国都城,明代因圈养军马而加以重修,故民间称其为“牧马城”。

史料记载,汉武帝为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所谓“推恩令”,即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皇恩于其他诸子,其他诸子都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建立若干小侯国。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也就大大减弱,祓侯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祓国,史称祓、祓侯国,相当于现在的县级行政区划。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秦置黔陬县建立祓国,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祓国为“纯德”,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被诛,又恢复为祓国旧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祓侯国被撤销。至此,祓侯国共存续156年(也有学者认为,祓侯国自公元前187年始,共存续224年)。

祓侯国被撤销后,失去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祓国都城成为一座城邑,但凭借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仍然不乏为车水马龙、商贾兴隆的繁华之地。祓城的真正衰落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城邑毁坏,祓城也在这次动乱中逐渐荒废。至南北朝时期,祓城已是人烟稀少,沦为一座空城。

千年之后,祓城迎来新生——这次的身份不再是都城,而是“转型”成了养马场。

明朝前期,倭寇猖獗,经常偷袭胶州湾沿海一带。朝廷为抵御倭寇,保境安民,在胶州湾西岸建灵山卫城。为迅速、及时对抗倭寇突袭,当时的守备官员决定驯养大批战马。经过实地考察,选定祓城一带作为放牧驯马的区域。祓国旧城虽然荒芜多年,但通过加固城墙、修补城门等一系列措施,就可成为适合养马的高墙围栏,加上此间水草丰美,可谓是养马驯马的风水宝地,祓城也因此成为集中圈养战马的大本营。《增修胶志》记载:“明择地养马,因旧而更新之。”从此民间称祓城遗址为牧马城。

1984年7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牧马城遗址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后的牧马城城墙坚固、城楼高耸,整座城池显得气势恢宏。胶州进士赵慎修纂修的《胶州志》,将描述牧马城的“山城晚照”列为新八景的第二景。

令人痛心的是,1940年日寇大举进攻良乡,将牧马城东、南、西三个城门拆毁,用拆下来的砖石修建碉堡炮楼。这座风景秀丽的牧马古城遭到大破坏,随着时光流逝城墙逐渐坍塌,古城从此走向衰败。

目前,牧马古城只有原先南城门外的泥土瓮城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遗留的一段城墙,呈坡状,坡顶草色青青,墙根处裸露出黄泥。残存的古迹像一块硕大的磁盘,将祓城在历史长河中作为都城、作为战场、作为养马场的迭代更替深深镌刻在记忆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停车驻足牧马古城外围,登高视之,古城内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营造了一种别样的古城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