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化村村街上复原建设的“田大妈的家”。刘伟摄
本报记者 韩梅 通讯员 刘伟
秋景迷人,走进河北省三河市东部山区段甲岭镇后蒋福山村,连绵的大山之间,不久前刚开村的“浩然文化村”游人如织。村街、田大妈的家、二郎庙小路、苍生渠……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苍生》的取景地,在这座海拔400米的小山村一一再现。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至,重温浩然文化的“泥土芬芳”。
后蒋福山村是段甲岭镇4个山村之一,浩然文化村位于西北角。走进浩然文化村,迎面是刚挂牌的“浩然文化小院”,院内正屋摆放着浩然生前使用的照相机、录音机等个人用品,电子屏播放着浩然著作《苍生》改编的同名影视剧。
浩然原名梁金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三河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写农民,给农民写”是浩然的创作宗旨。浩然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
1986年12月,浩然从北京来到三河安家落户。浩然一到三河,就带领当地文学爱好者深入农村采访、调研。此后在20多年的时光里,浩然以质朴热忱的情感与三河人民鱼水相融,血肉相连。写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等著作。
为了写小说《苍生》,他带领学生深入山区段甲岭镇,一住就是20多天,几乎跑遍了每个村庄,还担任了段甲岭镇副镇长,跟农民吃、住在一起,解决农民实际困难。
1988年,43万字小说《苍生》出版,通过田大妈家一家四口等普通农民的视角,反映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巨变,受到读者喜欢,轰动全国。
浩然还力主将《苍生》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并将剧组引进段甲岭镇。于是,后蒋福山村的山山水水、村街巷子和农家院落,成了取景地,村民还破天荒当上了电视剧里的群众演员。后蒋福山村的村貌随之焕然一新。
1990年初,电视剧一开播,再次轰动全国。吸引了众多商户来发展农业、投资办厂,促进了三河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
走出“浩然文化小院”,就能看见蜿蜒的村路——二郎庙小路。这条通往“苍生渠”的村路,曾在《苍生》电视剧中反复出现,几乎“霸屏”。如今,这条小路已成为京津冀游客打卡地。
“就在这条路上,田大妈一家和乡亲们定格了上世纪80年代农村山区一幕幕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奋斗镜头。这些镜头伴我走过人生的奋斗历程,如今走上这条小路,仿佛时光倒流。”来自天津蓟州的游客李先生感慨说。
“在此重温电视剧,是一种享受,也启发新的思考。”一名游客表示,浩然笔下的这条小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的生存路、憧憬路、奋斗路、收获路,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礼物。
步入浩然文化村景区的拱形桥(也叫“苍生渠”),耳畔就响起电视剧《苍生》主题曲:“花开花谢,赞亿万苍生……”这是一座桥渠一体的拱形桥,桥上是灌溉渠,桥下是交通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三河县(今三河市)环山渠的一部分,保留至今。
1976年,国家和社队投资、历时1年零4个月,修建成起点位于灵山孟各庄村西北泃河东岸、终点到后蒋福山村北、全长13.46公里的环山渠道,后来还沿渠修建了龙江池等4座蓄水池,结束了蒋福山等地数年来“旱时渴死牛,用水贵如油”的历史。
这处拱形桥画面,曾多次出现在电视剧《苍生》主题曲背景中,让人联想到身材颀长、面容英俊的田留根,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的青春画面,催人奋进,传神地呈现着浩然“颂苍生,吐真情”的创作追求。
“这里不仅留下了浩然扎根农村的创作足迹,凝聚了人们对浩然文学创作的思考,更寄托了人们对浩然的追思和感恩。”三河市文联主席赵冬青说,下一步他们将把浩然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生活中体悟生活本质,扎根农村,写农民、给农民写”精神的文化阵地。让浩然留下的这颗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并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