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来上海旅游,发现半数马路以全国地名命名

旅游攻略 27 0

行走上海街头,不仅穿梭于城市空间,更似在中国地理版图上进行旅行。

行至四川路,转个弯便抵达南京路,再过一条街便是西藏中路。上海的马路为何近半数以全国地名命名?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人划地设租界。起初马路命名混乱,如领事馆路、教堂弄,难以记忆。直至1865年,租界当局灵机一动,决定以中国省、市命名。

规定南北走向的马路用省名,如四川路、云南路;东西走向的用市名,如南京路、北京路。

如此一来,租界地图犹如将中国版图横竖切割,铺展于上海。当然此规矩主要在公共租界内施行。相邻的法租界则另辟蹊径,偏好用法籍人物或地名命名,如霞飞路、金淮海中路,以纪念一战法军总司令霞飞。

1940年随着上海租界收回,道路命名迎来变革。那些带有殖民色彩的西式路名不宜保留。面对数百条洋名马路,重新命名颇为棘手。机智的上海人沿用省份、城市名,替换了大量外文路名,基本延续了南北省、东西市的命名原则。

建国后部分道路更名,但中国地图体系大体保留,新增不少道路,如霞飞路改为淮海路,纪念淮海战役。至今黄浦江西岸南北走向的道路依次有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广西路、云南路、西藏路等,宛如横跨大半个中国。

东西向道路则有北京路、宁波路、天津路、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金陵路等,串联众多重要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走向的广东路颇为特殊。按理省名道路应南北走向,但当时西方人普遍称广东省城(今广州)为Canton,遂以Canton Road命名,华人翻译为广东路,便有了这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台湾路亦为东西走向,因命名时台湾尚为府。其他例外还有南北走向的成都路等。

纵观上海地图,同一省份地名集中出现现象普遍,且位置与该省在全国版图中的位置有一定关联。如东北地名多现于杨浦、宝山一带,华东的山东省地名常见于浦东,西南的贵州、广西、云南地名则集中于长宁、徐汇、闵行一带。

这套命名法有何精妙?据统计上海约43%的道路使用中国地名,涵盖全国几乎所有省份和100多城市,构建了一幅独特的中国微缩地图。

这种命名方式极大提升了市民及外来者对上海与中国整体关联的认知,增强了城市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底蕴。它使冷冰冰的马路不再仅是地理标识,而是承载丰富国家地理和人文信息的载体。

这便是上海的浪漫,将整个中国融入城市血脉。下次上海旅游,不妨打开地图,搜寻家乡地名是否藏于某条马路,或探查家附近的马路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