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烈海 文/图
杨村不是村,是一座伫立赣南红土地上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杨村不是村,是一座富有客家风情的赣粤边陲重镇;杨村不是村,是一座文化深厚爆火出圈的文旅明星镇。
杨村镇位于龙南市西南部,是龙南市的一个中心镇,是一方保留着浓厚客家民俗风情的地方,是一处含有温度厚度热度的客家原乡,是一个客家文化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的典范,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她如同一位大家闺秀静静地深藏南埜深处,蹚过生生不息的流金岁月。
筚路蓝缕,饱含客家人天然去雕饰的原味
衣冠南渡,以启山林。历史上,客家人因为战乱等原因从中原迁到龙南,逐水草而居。这种山水情怀造就了客家人独有的标识与精气神,这就是客家人的原味,刻在了客家人的血脉里。
龙南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诚然,一方水土也造就一方人的性格和脾气。太平江畔流水潺潺,苍翠群山连绵起。早在南宋时期,一批客家先民来到这里定居生活,披荆斩棘,拓荒开垦,造田建园,世代繁衍。据说,杨村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清时期,又兴建了众多的集防御功能与生活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围屋。迈入新时代,一个崭新的朝气蓬勃的新杨村款款走来。历经千百年沧桑,杨村人形成了讲义气、守信用、重感情的好家风、好民风。这是杨村的原味。
炊烟袅袅,氤氲游子低头思故乡的乡味
黝黑的脸庞,干练的身手,清澈的微笑……近日,笔者在杨村镇见到了龙南米酒传人赖敏蒋。当时他一边和妻子、母亲在家里忙忙碌碌地打包米酒,一边热情地招待来访的客人,他搬出凳子,端出茶水招呼大家落座,并大方地介绍起他新酿制的米酒。旁边,他牙牙学语的儿子在院子和酒厂间跑来跑去,肉嘟嘟的脸庞甚是可爱。这场景,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自己老家村里生活的场景。在这里我不仅遇见了一位米酒手艺传人,更是遇见了久未相逢的乡愁。
杨村米酒是炙热的乡味。喝上一碗刚酺好的米酒,对酒当歌,猜拳行令,不喝个面红耳赤就不算“酒中知音”。米酒,自古就是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滋补、待客、助兴饮品。此外,杨村乌粉、粉蒸肉、粽香排骨、藕粉丸子、酿豆腐、豆腐花、锤鱼、利薯、春卷、烫皮、过水溜、芒秆粄等美食,鲜辣酸香、荤素相宜、风味独特,令人垂涎欲滴,勾起千万馋虫游荡。在美味这方面,杨村是出了名的。跟着美味走,不管身在天涯海角,离家的人总能找到故乡的方向。
如果说美味是杨村味蕾上的乡味,那么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稻香阵阵、旖旎山水风光就是视觉、感觉、触觉和听觉上的乡味。杨村的乡味浓厚,弥漫在田园之上,飞扬在山谷之间。置身期间,处处可见这种触及乡愁的柔软和温暖。沿着太平江闲步,听流水叮咚、看蝴蝶蹁跹、看白鹭点点,睹乡亲浣衣……还有,那些在田埂之上唱着“摇啊摇……”歌谣的孩童,笔者坚信这种乡味是穿越时空的极致体验。
人文深厚,涵养风景这边独好的风味
“手握长桨,随着鼓声,奋力划桨,加油,加油!”杨村池塘竞渡龙舟起源于明弘治年间,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独具客家特色的端午民俗文化。尽管竞技的池塘面积仅有15亩,但在这里,龙舟比赛的激烈程度与江湖大赛比丝毫不减,划龙船的杨村汉子更显英姿飒爽,它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的团结协作精神,也传承了深厚的客家文化,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千百年的风雨,滋养了杨村馥郁的风土人情。
杨村的非遗文化非常丰富,比如织带技艺、锡艺等。杨村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文景点。如巧夺天工的太平桥,被称为杨村第一名胜。还有,杨村境内拥有围屋60余座,其中燕翼围、乌石围早已经闻名遐迩。太平桥、燕翼围和乌石围是杨村三宝,令杨村人引以为傲。杨村镇名山众多, 奇石秀峰形态各异,神话传说家喻户晓。
风土人情是村民在农耕文明时期生活的投射。当然,杨村的风情还有许多。比如在燕翼围进行舞龙表演。此外杨村还有玉坑农历八月十三过中秋节、打添丁炮、千人龙舟宴、乌石围赖元宿诞辰节、员布十月朝节、塘尾“仙爷会”、垇下清明节、大竖镇太公会等丰富的习俗,甚是热闹,这是活着的乡土历史。如今,杨村还产生了新的民俗风情,譬如在燕翼围举办围屋高峰论坛等。
杨村的村味浓得化不开。闻着浓郁的村味,我们邂逅了那个心底的故乡。遇见了藏在岁月深处的乡愁。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