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 杨晓燕/文 杨权风/图
胜境关位于富源县中安街道胜境关村内,地处滇黔两省交界的宣威岭东段由黔入滇古驿道上,是由滇南胜境坊、石虬亭、胜境关驿站、古驿道、关隘及关楼等单体建筑构成的古建筑群。
元代以来,胜境关就是由中原进入云南的第一重要通道,素有“入滇第一关”“滇黔锁钥”“滇黔界关”“滇南胜境关”等美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秋,开云南驿道,胜境关为滇黔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明初,在此设关,称“宣威关”。明清时期,又陆续建立哨楼、炮台、碉楼等军事设施,以及胜境坊、石虬亭、石龙寺、遗爱坊、胜境公馆、驿站等配套设施和建筑。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隘及关楼”
胜境关关隘坐西向东,设有城堡,筑有城墙,地处滇黔两省交界的宣威岭东段老黑山北坡垭口,形成屏障。城墙为单体墙,墙面石砌,墙心为夯土、碎石填筑,全长37米、厚7.8米、最高处7米。中间设有拱形城门。城门通面阔3.96米、进深7.8米、高4.09米,拱券纵联砌筑。门拱上方右起横刻“胜境关”3个楷书大字。城墙顶部两侧设垛口,东侧17个、西侧6个,为纯青石质的五面石砌置。城墙中部建有城楼。
胜境关关楼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0.6米、高7.55米、进深6.4米,占地面积68平方米。一层无装饰。二层为梅花格扇窗,檐口挂枋雕梁画栋,下设卷草图案雀替,檐口铺以黄色琉璃瓦。屋面施青灰色筒板瓦,周边设琉璃卷边,正脊中央置陶制黄色琉璃宝顶,两端置陶制黄色琉璃吻兽,垂脊下端置陶制黄色琉璃垂兽,岔脊上置陶制黄色琉璃走兽。关楼飞檐重叠、翘角高昂、层层叠压,极具特点。
初设关时,未筑关隘城墙。清雍正四年(1726年),滇黔两省以胜境关村南的胜境坊划定省界,牌坊以东至隘口一段属贵州管辖,后因交界处村民相互买卖土地纠纷不断,清咸丰初年重新划定省界,界线东移至隘口。清咸丰四年(1854年),平彝县县令施仲磷为改变历史上“宣威关”有关无城的状况,也为方便防守,始建关隘城墙,并在城墙上建造关楼,定名“胜境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进行维修。20世纪50年代中期,城墙遭严重损毁。20世纪90年代初期,富源县修复了关隘城墙,重建关楼。
“古驿道”
胜境关驿道是历史上滇黔古道普安路的重要路段。此道路开通较早,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道路为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入滇所开,后来逐渐废弃。又据清康熙、光绪《平彝县志》记载,驿道始建于元代初期,后世称“滇黔古道”或“普安道”。明天启《滇志》称此道路为“黔之腹心,滇之咽喉”。
据相关文献记载,明初30万大军征云南,明清时期数百万汉族移民入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状元杨升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以及1936年红军长征由黔入滇,均从此道经过。
胜境关驿道为元、明、清时期出入云南,进入中原和通往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路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石虬亭”
石虬亭坐南向北,占地面积22.4平方米,在胜境关驿道旁。
石虬亭为重檐抬梁式四角攒尖顶石木结构。一层下部东、南、西三面以五面石砌置高约1.4米的石墙护栏,16根楹柱托起二重飞檐。二楼中间开梅花屉窗,两边为余塞板。楼上部悬挂刻有“石虬亭”3字的木匾,右行横书,楷体。亭垂莲吊柱,顶部置琉璃葫芦宝顶。亭北面檐柱刻木质楹联“古柏参天风声入座,虬龙伏地云气凌霄”。
亭东北2米处有一露出地表的石灰岩,状如2条虬龙屈曲盘卧。当地流传“二龙赐水新人喝,白头偕老子孙多;官人饮得龙泉茶,步步高升享荣华”的俗语。
据考证,石虬亭原名“万里亭”,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明末清初因战乱焚毁。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云贵总督王继文派人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伯、李公华捐银更新。次年,郭公环见亭前石龙,故更名“石虬亭”。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重新修复。1988年、1998年文物部门曾两次维修并加固。
石虬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走进胜境关,便是走进明清两朝经营云南几百年的历史。这些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历史,寄托着人们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