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梧州市区周边,比较有历史底蕴的塔,有两座,一是位于西江南岸锦屏山的允升塔,二是位于西江南岸的铁顶角山巅的炳蔚塔。
这两座塔的建造时间都差不多,至今年刚好200年历史,允升塔是1823年,炳蔚塔是1824年,所以,梧州当地文史界又比较亲切的称这两塔之为梧州姐妹塔。
如今,围绕着两座古塔,梧州市建设发展成两个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城市风景名片,方便着市民,吸引着游客,登塔望远,一品西江名城梧州的山水风光。
今天就说这锦屏山上的允升塔。
允升塔的简介,网上一搜也一大把了,在这简要的说:
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鬱林刺史恒梧和梧州绅士购材兴建,塔高7层,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31米,塔平面为六角形,塔底每边长3.9 米,塔身叠涩出檐,由砖质三角形四拱叠成七层,并点缀有花草和如意浮雕图案,塔顶作六角攒尖,(如今因为重新修整,整体的简介就有所改动了)。
此塔在1982 年被列入梧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后经多次拨款修缮建设,就成为了今天的允升塔景区。
那位于梧州城边的允升塔,为何却是由鬱林刺史恒梧来修呢?
鬱林,是指今天的玉林市,当时叫鬱林州,鬱林刺史就是鬱林知州,当地最大的行政领导,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市长。
那一个外地来的知州,怎么就来到梧州建塔呢?这就是允升塔少被提及的历史过往了。
在道光元年到二年间(1821~1822),梧州府城苍梧县知县一职出现了动荡,两年间先后有三任知县,孔昭显,卢振新,彭昭麟走马上任,但他们的任期都不长,也就几个月。出现这样的情况,具体缘由史籍中找不到详细的介绍,这三位知县到底是出了什么情况,按时代环境,可以猜到,但无凭无据这里就不好评说了。
只知道,就在这个不稳定时期,道光二年,苍梧县当地百姓仕绅却请建一座塔,据说是为了“镇火”,这就是锦屏山的另一个传说故事了,同时,正好苍梧县出现县令连换几任都坐不稳,加上地方不太平的情况,于是,坊间又流传了一种说法——“时当路恐不利于郡城”,所以,建塔的事就搁置了下来。
三任知县没坐稳都走了,苍梧县的诸多事宜还是得有人管,不得已,朝廷只得再抽调官员来苍梧任职,于是,临时把正在任上的鬱林知州恒梧调来苍梧。
恒梧,汉军正黄旗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就到鬱林任知州了,一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才卸任,但他在鬱林知州任上有过两次被借调,第一次是道光元年,被短暂的借调到另一个地方(目前不详),在道光二年调回,但复任知州没几个月,道光三年春,又被调到这苍梧县出任临时知县。
虽为临时的知县,上任后,他了解到苍梧地方百姓士绅想建一座新塔的愿望,于是出面劝告,打消人们“时当路恐不利于郡城”的顾虑,组织买材料建塔,但是塔没建两层,就在当年九月,朝廷找到了六安进士阎善庆正式出任苍梧知县,于是,恒梧又回鬱林继续知州的任期了。
不管怎么样,塔开建了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了,在继任知县阎善庆的支持下,塔还是继续施工建设,到道光四年初才完工。塔建成了,人们按照那个时代建塔的传统意义,以及民间传统的称呼习惯,就直接称之为文塔,文笔塔。
也就是塔建成没几个月,时任两广总督阮元沿江巡视,从广州溯西江进入广西,过了七里洲就看到屹立在锦屏山上的这座七层宝塔,那他就有话说了。
这阮元可不光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他在多方面的才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历史评价有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等等,他还在广州建过书院,
他看到梧州府边上的这江,这山,这塔,了解到这塔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于是,整出一首题诗:“云山鬱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冈吉士,从此其兴。”取其意,遂定塔名为“允升”。
意指梧州文脉兴感,士子日后多有登科。
进城以后,随从官员借势还请阮元还特为古塔题额,于是就有:一层为“梧江发秀”,三层为“观文成化”,五层为“光射斗牛”,三大题额了。
关于这一层的题额,很多网文都流传为“秀发梧江”,但在地方史籍中,一般都写为“梧江发秀”。
而围绕着阮元的题额,题诗,后世就整出很多民间传说,并绘出各种有喻意的壁画,如仙鹤投珠、吕仙托梦、锦屏遇龙、秀发梧江、观文成化、光射斗牛,仙鹤腾云等等,各种祥瑞图画为允升塔增加了不少的人文内涵。
不管怎么样吧,传说也好,事实也罢,都是地方的人文内容,了解不了解都不打紧,仅就山水风光来说,游园登塔,总是梧州的一个好去处。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