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里,气象万千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九曲黄河十八弯,东奔入海润齐鲁
在这个季节,在黄河沿岸
我遇见了一束光、一股风、一抹绿……
我在黄河遇见了……
大河奔流,水天一色,百鸟翔集,
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高挑修长的黑羽红足水鸟格外显眼,
这里是世界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的全球最大繁殖地。
20世纪90年代,黄河多次断流,下游黄河三角洲因缺少淡水补给,海水倒灌,好似“静悄悄的绿色沙漠”,水鸟栖息环境丧失,区域生物多样性严重退化。
近年来,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保护区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73种。
如今的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称为“候鸟国际机场”。今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
我在黄河遇见了……
在一万六千多份大豆遗传材料里精挑细选,
不断试验、杂交培育,“科豆35”最终胜出,
今年“科豆35”在东营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了4000亩。
由于靠海较近,地下咸水多,田地“近乎撂荒”,曾经,一些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守着风沙漫天的盐碱地发愁。
山东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筛选培育小麦、大豆、水稻、高粱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建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推广面积8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亿元。
近五年来,山东共增加补充耕地指标24.36万亩,其中14.16万亩来源于盐碱地,盐碱地占比达58.13%,为全省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我在黄河遇见了……
济南起步区零碳智慧产业园的建筑外层有玄机,
它是由光伏发电玻璃组成的“智慧生态罩”,
像一件透明的衣服,在建筑之外建立起了一道屏障,
既不影响采光、通风,还能产生电能。
绿色先行,山东交出亮眼成绩单。
沿黄9市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78家、绿色工业园区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4家;
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光伏发电装机稳居全国首位,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
山东不断在更多新赛道、新领域塑成新优势。
我在黄河遇见了……
1960年,第一辆黄河牌JN150重卡在济南诞生;
2024年,重卡“氢”装出海,
中国重汽黄河X7氢燃料电池牵引车闪耀全球。
黄河山东段绵延600多公里,沿岸坐落着两个功能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其中之一。
黄河机器人创新院在这里揭牌,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从比亚迪济南基地发往全国各地,装载氢燃料电池的无人机正瞄准“低空经济”市场……黄河北岸,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
山东,正向“新”而行。
我在黄河遇见了……
蔚蓝辽阔的海天之间,
一台台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列阵迎风旋舞,
风从海上来,
带来源源不断的绿电。
3年前,在距离山东海阳海岸线30公里的海面上,随着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第10回路5台风机开始运转,山东首座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实现海上风电“零突破”。
对于能耗大省山东来说,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一道必答题。
2024年,山东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连续两年全国第一,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成功获批全国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地区。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累计发绿电22.91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68.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5.57万吨,可利用小时数达7596小时。
我在黄河遇见了……
万亩红地毯,芦苇飘絮,
河海交汇,百里海堤,
在东营红滩湿地,
上演着独一无二的滨海湿地奇观。
黄河滩区迁建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山东省60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同时,滩区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也得到重视。
发展东营红滩湿地旅游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生态马拉松赛道等,既保护和利用了黄河文化资源,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今天的黄河之畔,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