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三角洲的怀抱中,东营市垦利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探索生态资源养护与开发实践的先锋之地。这里,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盐碱地治理展现新生,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垦利区正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之路,谱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湿地守护物种盛,共荣共生景如画
依偎黄河,挽手渤海,东营市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孕育出中国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垦利区作为东营市建设“湿地之城”的缩影,呈现出一幅“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生动景致。
10月16日黄昏时分,记者走进垦利区兴隆省级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粼粼水面与葱郁树木相互映衬,鸟儿与野鸭悠然游弋,构成了一幅动人画卷。
垦利区兴隆省级湿地公园。
垦利区兴隆街道办事处农林站站长黄振峰介绍,如今这番生态美景,昔日却是坑塘遍布的荒芜之地。作为“人工湿地”的典范,兴隆省级湿地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水鸟繁殖、停歇和越冬地乐园,也是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据悉,兴隆省级湿地公园坐落于中东亚——澳大利西亚与环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也是中国3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东部迁徙路线的咽喉要地。“每隔一段时间,不同种类的鸟儿便会在此落脚,补充能量后继续它们的迁徙。”说着,黄振峰展示起东营市观鸟协会会员拍摄的珍贵照片,有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白琵鹭、灰鹤等。
垦利区兴隆街道宣传文化办主任丁丽丽介绍,截至目前,公园内已记录到鸟类274种。
东营市观鸟协会在兴隆省级湿地公园拍摄的东方白鹳。
鸟类迁徙艰辛而壮丽,且连接着世界的生命共同体。“为了保护湿地生态,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在今年实施的补水工程中,我们分两次从黄河引水,总量分别为680万方和230万方。”黄振峰补充道,增植湿地植被、加强封闭围栏建设、安装监控设备等举措,也为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而在垦利区的另一端,天宁湖国家湿地公园与兴隆湿地遥相呼应。自2020年起,垦利区积极争取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资金,先后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湿地和植被修复等项目,并深入开展本底调查,形成了鸟类调查报告、鸟类图册、植物图册等多项本底资源调查成果。
梯度融合巧施策,盐田跃变良田景
垦利区有60余万亩盐碱耕地,占据全区耕地总面积的近八成,其中不乏含盐量超10‰的荒芜之地。如何向盐碱地“要粮”,让贫瘠荒滩转化成“金山银山”?位于垦利街道的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以下简称“全梯度基地”),正提供着一份示范性的解题方案。
10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全梯度基地内,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里,油菜、小麦、大麦等不同作物的多种种质对照组被有序分隔。
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内的小麦试种地块。
在一处刚完成小麦秋播的地块旁,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王沙沙向记者介绍了这里的运营模式。“这片基地,土壤含盐量横跨2‰到20‰,因此得名‘全梯度’。基地采用垦利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将他们研发的性状稳定、耐盐碱的品种进行试种。在中、重度盐碱地上,我们聚焦种业创新;在轻度盐碱地上,则偏向探索高效、高产的创新模式。”
历经多年探索,全梯度基地已从“改地适种”的单一路径,迈向“以种适地”“以地适种”和“种植模式”三者融合的综合性发展之路。在含盐量为3‰—5‰的盐碱地上,全梯度基地注重筛选粮食作物品种。王沙沙以目前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京麦188”为例解释道,此品种抗旱、丰产,在免耕、播前播后双镇压等技术的助力下,配合“小麦+大豆/玉米”的种植模式,亩产实现502.3公斤,较常规小麦产量增幅40%以上。
然而,垦利区的重度盐碱地仍有大片闲置亟待唤醒、产生效益。为此,在含盐量超5‰的碱地上,全梯度基地转向筛选具有经济价值的耐盐、强冬油菜品种,推广覆膜滴灌穴播、疏通排灌沟等技术,并配套油菜覆膜滴灌点播一体机。“以‘华油杂62’品种为例,其实现了菜薹1000斤、菜籽230斤的亩产。”王沙沙说。
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内的油菜种地块。
如今,全梯度基地已经从16个物种、1400多个品系中,筛选出耐盐碱作物24个,推广耐盐碱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大麦、高粱等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万亩。在这片退海之地,一个绿色、生态、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正逐步构建起,让贫瘠的盐碱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黄河廊道”织彩卷,文旅融合兴乡村
“两年前这片土地上还泛着白色盐粒,没想到现在已经可以开门迎客了。” 10月17日下午,垦利区垦利街道左一村村两委委员张婷婷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感慨万千,“2022年4月,我们村规划的‘水榭梨乡休闲园项目’(以下简称“水榭梨乡”)破土动工,今年10月迎来了开业一周年。”
垦利区作为山东省“黄河入海”的主体片区,在黄河大堤之上规划建设长度约100公里的“黄河国家风景廊道”,力求塑造一张集文化、景观、休闲等于一体的垦利文旅新名片。
左一村与黄河之畔的直线距离约为500米,距离垦利市区也仅3公里。基于村庄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日益兴盛的乡村旅游趋势,村两委主动融入垦利区“黄河国家风景廊道”的整体建设,引领并规划了“水榭梨乡”项目。
研学学生正在用黄河土做荷叶鸡。
回忆起“水榭梨乡”的规划过程,张婷婷娓娓道来:“只有孩子们喜欢的地方,家长才愿意来,人气才能越聚越旺。我们围绕黄河生态与文化设计了一系列研学课程:比如进行黄河水过滤实验、利用黄河红泥制作泥塑、结合农家乐烹饪香喷喷的荷鸡等。”
为了丰富“村游”体验,左一村还在村里原有的池塘上做起了文章:通过适当的改造,一个池塘变成了钓鱼区,另一处藕池则开辟出一条游船观光道,摇身一变,成了夏日与秋季的“打卡地”。“夏天的傍晚,游客可以乘坐小船穿梭在茂盛的绿叶与大朵荷花之间,下船时每个人怀抱着一捧鲜艳荷花;到了秋天,又可以下池挖藕,体验收获的喜悦。”张婷婷说。
研学学生体验下池塘挖藕。
围炉煮茶、萌宠乐园、葫芦雕刻体验……左一村村两委不断丰富着“水榭梨乡”的旅游项目。今年国庆节期间,“村咖”正式开业,吸引着不少游客反复“打卡”,直言对这里的咖啡喝上“瘾”了。
凭借自然生态与黄河文化的巧妙融合,左一村的“水榭梨乡”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今年国庆期间,村庄迎来了近3000名游客。在今年年底,村集体和村民更是将迎来首次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