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天长市犹如从我省东部伸向江苏省腹地的橄榄枝,三面环苏,毗邻南京、扬州、淮安等地。多年来,天长市辩证看待省际边界的独特区位,鼓励创新发展、全民创业,成为我省民营经济“重镇”,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3亿元,均位居全省县级第四。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赋能下,天长市锚定“全国百强进位次、长三角争一流、江苏周边当先进”目标,跨界协作、产业集聚、创新赋能,逐步从“边界”走向“中心”,争当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跨界协作,变“省际边”为“桥头堡”
在宁淮铁路天长段项目建设现场,各种工程机械往来不断,工人们正全力进行桥面铺设施工,确保2026年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务,2027年待南京北站建成后通车。
“宁淮铁路天长段建设总里程约45公里,建成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皖苏两省城际轨道交通网布局,结束天长不通铁路的历史,加快天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天长市铁路办负责人陈志超对记者说。
如果说,通铁路、建通用航空机场是天长“融长”的期盼,那么,产业层面的跨界协作却早已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
天长市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和园区全方位对接合作,投资1.5亿元建成长三角(上海)科创中心,深度嵌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条,积极承接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产业溢出,依托“天长—六合一体化发展新型功能区”等平台,在产业、生态、科研、文化等领域全面合作。滁州高新区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与长三角地区经开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全力打造“战新产业集聚地、百亿企业培育带、千亿园区增长极”,冲刺全国百强高新区。金牛湖新区“聚人兴城”,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办学破题之作;泛美航空大学城建成招生,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民航空地勤人才培养基地;中国铁建科创园一期建成,已招引沪苏浙等地10家科创型企业入驻,正推进二期项目,实现“皖苏边沿”向“开放前沿”华丽转变。
此外,天长市还主动对接高邮湖毗邻5个县(市、区),建立环高邮湖跨区域生态保护检察联动协作机制,与南京六合区签订边界生态共建合作协议,协同谋划建设“环高邮湖两省三市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签约了苏皖毗邻环高邮湖生态经济圈。
集群发力,聚“多而全”铸“强而精”
冲压、焊装、涂装、装配......走进安徽鑫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多个生产环节,工业机器人根据预设程序自动识别零件位置、执行操作任务。
“作为安徽鑫铂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从2022年6月成立至今,公司已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据一席位置。”企业生产运营总监郑和平对记者说,通过与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深度合作,公司创新开发了先进的汽车铝合金零部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并引进了精密加工、零部件表面处理及机器人焊接等多条行业内先进的智能生产线,与多家国内知名汽车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天长市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企业已有77家。以鑫铂铝业为龙头,天长市以铜基、铝基、铁基、镁基为代表的合金材料产业已聚链成群,产值突破600亿元,成为长三角规模最大的铝基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天长市场主体总数达10万户,工业企业88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777家、全省县级第一。如何推动“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形成“顶天立地”的产业集群?该市做好“焕新、壮大、培育”文章,聚焦合金材料、仪表线缆、新能源、绿色食品、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械等“3+3”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同时,深化工业企业分层培育计划,不断壮大“百亿领航、十亿带动、规上支撑”的企业矩阵,力争今年百亿元企业达5家。
其中,该市仪表线缆产业集群不断走向高端,温控仪表占全国60%以上市场份额,产值突破550亿元,集聚企业超500家,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壮大,天长市民营经济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省一类县前三,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一,连续7年位居制造强省“十强县(市)”前三。
创新赋能,增“新引擎”强“老字号”
1毫米的“小贴片”,就能检测高温锅炉内的实时温度。在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微小芯片正成为仪器仪表的“新宠儿”。
“通过自主研发,我们年产高精度薄膜感温芯片2000万只。”天康集团感温芯片项目部副部长赵长亮说。作为“中国仪表之乡”天长市的龙头企业之一,该集团的温度仪表产销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三。然而,过去高端产品所需的微小芯片一直依赖进口。去年9月,集团开展芯片自主研发,仅用3个月时间便攻克“卡脖子”技术,半年内实现量产,彻底告别了进口依赖。
“目前公司研制的1毫米高精度薄膜感温芯片测温范围可达-50℃至500℃,测温误差不超过±0.15℃。相比进口产品,成本降低一半。”赵长亮向记者介绍,通过搭载这类微型感温芯片,公司仪器仪表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应用范围也覆盖了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得益于持续创新,天康集团连续13年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长期以来,以天康、天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天字号”企业蜚声海内外。近年来,天长市持续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仪表、线缆、玩具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老字号”增添“新引擎”。
该市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出台培育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新十条”,设立2500万元的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修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为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兑现各级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5000万元,连续举办32届人才科技节。同时,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天长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个。“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人才科技创新“四题模式”,9只共约130亿元的基金,全力服务企业。天长市还推深“智转数改网联”三年行动,发挥“天工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争取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规下企业数字化应用两个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