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一座高大威猛的彩绘泥塑造型“坐虎”映入眼帘。10月22日上午,遇见和美乡村——以“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采访团来到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实地采访该村“小泥塑 大产业”的发展之路。
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周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美称。当地人俗称“泥耍货”,如今,这些“泥耍货”已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金蛋蛋”。
近年来,六营村不断适应时代变化,挖掘泥塑文化资源,及时建立起凤翔泥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非遗+旅游”模式,抓产业、促共富,优治理、促振兴,兴文化、树新风,真正让凤翔泥塑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小乡村”成了“大景区”
六营村按照“一园两环七大功能区”规划设计,聚力打造六营民俗村,相继建成中国泥塑园、民间工艺传承体验区、综合展示区、旅游服务区、牡丹观光园、农家风情园、泥塑公园等,延伸出民间工艺特色体验游和西府乡村风情体验游两条旅游环线,将泥塑产业和乡村休闲游深度融合。
六营村农耕广场上“拓荒牛”奋力耕耘,泥塑一条街篱笆墙、体验园成为一景。讲解员白昱帆说,“2023年,六营村实现泥塑产值42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
在六营村西府民俗艺博园,大小泥塑造型各异,不同题材的泥塑作品琳琅满目,在院落里有一人高的大型泥塑,在展室里也有掌上把玩的微型作品。而摆满展台的神态各异的生肖拜年鼠、机灵鼠、萌娃鼠……造型夸张、形态饱满、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近年来,六营民俗村全面形成了以泥塑产业为核心,吃、住、游、购、娱、产、学、研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旅游景区。建成的中国泥塑体验园推出“休闲游”“研学游”系列文旅产品,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已经成为鼎鼎有名的大景区。
“庭院+”做活“土特产”文章
凤翔彩绘泥塑采用当地特有的“板板土”,经过千锤百揉制成泥料,再通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阴干精抛、粉底、出线、装色、上光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由于凤翔泥塑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由胡新明创作的生肖泥塑“平安马”“富贵羊”“福寿猪”被国家邮政局分别用作2002年马年、2003年羊年和2007年猪年生肖邮票主图案。
近年来,胡新民、胡小红、胡全让等一批泥塑传承人,传承传统工艺,改良用料、工艺、造型,打出泥塑新品牌;胡锦伟、韩建斌等为代表的新秀青年,创新设计泥塑系列文创产品,当中龙生九子系列泥塑等广受游客喜爱,“平安马”“富贵羊”“福寿猪”“凤尾鸡”“抗疫战士”等作品也登上国家舞台,远销海内外。
“六营村目前是以泥塑产业为主,是从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泥塑产业的,泥塑种类目前已经形成了5大类300多个品种,大到十几米,小到几厘米的都可以做,产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泥塑造像、挂片、立人三种类型,且都是自然阴干,目前全村268户1000余群众从事泥塑产业,泥塑年产60万件,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昱帆说。
六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3个泥塑专业合作社,以“前铺后院”形式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庭院+生产”“庭院+研学”等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户参与泥塑制作。“2023年泥塑年产值达4200多万元,户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白昱帆说,“我们将会把老祖宗留下的‘娃娃’打造成振兴乡村‘金娃娃’,发展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让六营更美,村民更富。”
乡村治,百姓安。“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一块块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招引着八方来客、引领着六营美丽乡村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