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思考】加速构建“红色+”全域旅游发展新生态

旅游资讯 11 0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不单是传承革命精神遗产的核心途径,更是促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如何深度激活红色文化资源潜能,在赓续红色基因脉络的同时,赋能区域振兴,已成为贵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命题。当下,贵州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与前沿创新实践,以科技为驱动,推动红色文化体验从静态陈列向动态参与跨越式转型,正加速构建“红色+”全域旅游发展新生态,持续输出具有示范效应的贵州方案。红色资源的保护与活化,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精神需求的回应。贵州应进一步深化“红色+”跨界融合,推动红色资源与非遗、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联动,推动贵州持续释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战略统筹、科技驱动、产业联动与机制保障,打造全国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区域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贵州需建立跨区域、多领域的协作机制,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体系。深化与周边省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线路互通、客源互导,共同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一是制定并优化专项规划与政策,强化战略引导。立足资源优势,编制贵州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未来5至10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以及重点项目,让红色文旅发展有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落实《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建立红色资源保护专项督查机制,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巡视巡察范围。推动“十五五”红色文旅专项规划研究,重点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质升级、红色数字基建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创新等领域,形成系统性政策框架,确保规划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深度衔接。联动生态、民族、非遗等资源,开发复合型产品,打造差异化体验场景。二是加强部门协同,整合政策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建议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改善交通网络与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承载力;创新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资源入股+资金投入”形式参与开发运营。成立红旅协作联盟,以遵义、赤水、黎平等为核心,联动周边20个乡镇开发“红色+非遗”“红色+生态”主题线路,如在2025年前新增10条旅游专线巴士,串联分散景点。三是实施分层级资金支持计划。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景区道路升级与停车场扩建,对参与红色旅游开发的民营企业给予3年所得税减免,激发市场活力。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引入创意、投资、运营优质资源,培育红色文旅独角兽企业。如“红飘带”通过门票销售、文创开发、红培研学实现营收,打破依赖财政拨款的传统路径。四是打造“红色服务驿站”网络。2026年前在旅游沿线建设30个综合服务点,配备免费WiFi、充电桩及土特产展销区,由村民承包运营,收益按比例反哺村集体经济。

深化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空间

贵州需强化技术驱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数字化载体,统筹全省红色资源,运用VR、AR等前沿技术重现历史情境,深化游客的互动体验与参与感。一是开发智能导览系统,集成景点介绍、导航服务、语音讲解等功能,支持游客自主游览。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推荐个性化线路与产品。推广沉浸式实景演出,如“红飘带”数字艺术展演、“转折之路”情景剧等,提升互动性与感染力。二是建设数字长征体验中心,在遵义会议会址等景区部署AR互动设备,游客扫码可观看3D战役还原动画,或参与四渡赤水虚拟指挥挑战,通关者可获电子勋章并兑换景区优惠券。三是借助“一码游贵州”开发“黔红云导览”平台,整合全省200处红色遗迹信息,嵌入高德地图导航,提供AI语音讲解与实时人流预警功能。联合抖音发起“红色足迹打卡赛”,上传景点短视频可参与抽奖。四是打造实景沉浸剧场,在娄山关、茅台渡口打造“红军一日”体验项目,招募村民扮演历史人物角色,结合声光技术还原战役场景。

推动产业融合:培育旅游经济增长新功能

贵州需推动红色旅游与教育、文创、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开发红色教育培训课程,创新红色文创产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设计纪念品、工艺品等,提升附加值,实现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推动“红飘带”与《伟大转折》剧目联动,打造长征文化“双子星”,吸引年轻客群。二是推动红绿融合,在红色景区周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户外运动等业态。例如,举办“赤水河红色马拉松”,赛道途经青杠坡战斗遗址,设置“负重行军”体验组。开发“骑行贵州”App,骑行打卡5个红色景点可兑换限量徽章,带动周边消费增长。三是推行研学积分制,全省中小学将红色研学纳入学分考核,学生完成红色文化内容方面实践任务可获认证,年度达标学校奖励研学基金。四是创新非遗融合产品,与苗绣传承人合作推出“红星绣坊”品牌,在景区设立DIY工坊,游客可定制绣有姓名的红军帽,线上同步预售,增加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经济附加值。

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贵州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加强革命遗址修缮与环境保护,建立红色资源动态数据库,挖掘历史内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创红色文化产品研发。一是构建“双轨”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开设红色文旅运营专业方向,每年培养100名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红色旅游研究和实践创新,为贵州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旅游平台合作开展金牌讲解员培训,设立红色旅游讲解员培训基地,定期组织红色旅游讲解员、导游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故事型、互动型导游,提升服务品质。二是构建服务品质评估机制,对红色旅游景区、酒店及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实施常态化督导,通过定期暗访与第三方评测结合,推动企业优化服务流程,切实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三是推行“红色守护人”行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500名志愿者(优先吸纳老党员、退役军人),划分责任片区巡查68处核心遗址,建立“发现-上报-修复”的48小时响应机制,对年度履职优秀的志愿者授予荣誉证书及3000元奖励。四是完善信用管理体系,景区商户实行“一店一码”动态评价,累计收到3次及以上差评的商户需停业整顿并重新培训。开通旅游维权快速通道,确保纠纷30分钟内现场处置,并将投诉处理效率纳入市县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贵州将红色文旅作为战略支点,激发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能为贵州未来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活化提供实践新路径。通过构建“红色+”全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加速数字化技术场景应用和构建跨省域多样化红色文旅新业态,有望将贵州红色文旅打造成全国文旅融合示范高地,为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传承注入新内涵。

[作者:贵州财经大学 龚娜 Alphonsus Blessing Chidinma 钱孟龙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课题《贵州红色文化赋能贵州高质量发展研究》(2024RW158)阶段性成果]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