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镇迎花村坐落于吉林省图们市区东部23.5公里处,面积632公顷,拥有耕地资源50.24公顷、林地资源408公顷。2023年,村人均收入1.6万元,村集体收入19.2万元。
成屯一百多年 建村四十余载
近日,记者一行人来到了迎花村。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迎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金熙权,找来了村里年长的老人和通晓建村历史的种田大户。据该村87岁的崔永绿老人回忆,他的祖辈在清朝光绪年间陆续从朝鲜半岛过境,在此屯垦形成村落,起名为新兴洞。
据邻村种田大户郎景录回忆,迎花村当年隶属珲春县凉水镇河东村的两个村民小组。1983年,经村民表决,一致同意从河东村分离建村,该组由此升格为珲春县凉水镇的边境一线行政村之一。因背靠的山坡上生长着许多山杏树,加之村民的庭院内也普遍栽植杏树,每年春天来临之际,坡上的山杏和村里的杏树遥相呼应,如同迎春花一样竞相绽放,镇政府为此给该村起了一个美丽浪漫的名字——迎花村。
“我小时候在河东村(现龙虎村)居住,迎花村南侧的水田曾经是一片草甸子。”郎景录回忆说,在每年果实成熟季,他就穿越草甸子来迎花村采摘果子吃。1991年4月29日,包括迎花村在内的凉水镇12个行政村正式划入图们市版图。
一株百年古树 留下美丽传说
“我们村有一株百年古树,这株古树曾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众人在吉林财经大学驻村的第一书记关军元引领下,来到村后的一株百年古树前。这株挺拔苍劲的榆树上缠绕着许多祈福的红布条,其茂盛的枝杈如同巨人张开的双臂,迎接芸芸众生的到来。关军元(右)为大学生等讲述古树的传说
在古树的北侧,立有一块书着朝汉两种文字的牌板。据图们地方志载,清朝光绪年间,新兴洞崔氏夫妇多年不育,受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不能生育的夫妻俩一度在家族长辈的申斥声中艰难度日。一年春天的夜晚,崔氏做了一个怪梦: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在梦境中提示她在村后栽种一株榆树,待到榆树开枝散叶之时,凡事就能得偿所愿,且多子多孙、多福多寿。于是,崔氏夫妇在这里虔诚地种下了一棵榆树,每天像爱护孩子一样呵护着幼树渐渐长高。令夫妇二人感到神奇的是,不到半年的时间,这棵树就开枝散叶,而且崔氏果然有喜并生下一个大胖小子。此后的几年里,崔氏又连续生下好几个孩子。
附近村民得知这个传奇故事后,觉得这是上苍赐予他们的一棵“福树”,于是他们精心呵护“福树”,每年都到树下祈福。榆树越长越大,像守护神一样,护佑着这片古老的大地和人们。
◆包村精准帮扶 山村更加美好
“我的家乡在海南省五指山下。”“我来自安徽‘天下第一奇山’黄山。”采访间,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吉书媚、姜慧慧说,她们因这个浪漫的村名而选择了这里。
“迎花村是一处充满自然魅力与人文底蕴的美丽乡村。”关军元说,该村背靠青山,空气清新,山间清澈的泉水在村落里潺潺流过,俨然一幅恬静而美丽的田园画卷。2023年,吉林财经大学结合该村实际,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万余元,实施了美化、亮化建设,修缮百年古树观赏场地,并购置12.8万元“迎花大米”。
2024年7月,该校组织9个学院的170余名师生到迎花等帮扶村开展研学活动,如今又计划购置多台小型翻地农机,以满足村内弱劳动力开发庭院经济的需求,不断提升村民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实施认领种植 发展文旅经济
“村里通过招商,将这5座大棚出租给承租商种植香瓜。”在图们市残联为迎花村援建的大棚内,关军元说,他日前协调承租方将每座大棚分成若干个地块,让学校师生或社会人士认领,承租方不仅承担种植任务,而且还要把香瓜的生长过程拍成视频或图片,分享到认领人的微信中。香瓜成熟后,承租方将每个地块的果实,通过快递方式投递给认领人,使其置身于家中就能了解种植过程,品尝到鲜美的果实。
谈到今后的工作打算时,关军元说,迎花村拥有百年“福榆”,附近有中朝断桥、朝鲜族民族文化博物馆等诸多网红文化古迹和景点,该村将依托周边文旅资源大力发掘百年“福榆”的潜在价值,形成凉水镇旅游打卡圈节点上的重要节点,让该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关注和向往,成为村民憧憬的、兴旺的美丽家园。
本文来自【延边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