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园史展亮相,多件文物展品首次与观众见面

旅游资讯 12 0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中山公园园史展”10月23日亮相,石雕经幢构件、铜附耳三足炉等文物展品首次与观众见面。展览作为免费常设展开放,大量珍贵史料和园藏文物将带领游客沉浸式了解北京中山公园。

10月23日,“中山公园园史展”开幕。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110年前成为北京城第一个开放公园

1000多年前,这里是辽金古刹,所遗“辽柏”参天蔽日;600多年前,这里是明初营建北京城的核心构成和国家祭祀礼仪的神圣场所——社稷坛,祀事隆盛;110年前,这里成为北京城第一个开放的公园,设施臻完……

展览分为“宫禁右掖,皇家祭坛”“源远流长,国之大典”“辟治公园,首开风气”“与时俱进,传承发展”四个篇章,系统展示社稷坛建成604年、中山公园开放110周年以来的发展变迁。

北京社稷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现存唯一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神和太稷神的建筑群。坛台铺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色土”,明代社稷坛从全国各地取土,清代改由顺天府下辖涿州、霸州、房山等地取土。展品中展示了五色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它们的颜色。

据工作人员介绍,社稷祭祀是中国悠久农业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礼仪传统,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展品中还包括稻、麦、黍、菽、稷等“五谷”,让观众对农业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明清时期规定祭祀分为三等,即大祀、中祀、小祀(清朝为群祀)。祭祀社稷坛属大祀。“太常寺及钦天监赴乾清门,于日出前四刻,请皇帝起驾前往社稷坛;皇帝御祭服,乘金辇,陈法驾卤簿,前往祭坛;五更,陪祀各官员于午门外集会,午门鸣钟……”展览展示了明清社稷坛祭祀情况一览表、皇帝春秋亲祭社稷坛礼仪流程图,以及爵、登、铏、簋、笾祭祀容器。

展览通过珍贵档案资料、文物、展品等,系统展示社稷坛建成604年、中山公园开放110周年以来发展变迁。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老照片还原民国时期公园景象

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发起“公园开放运动”,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支持下,社稷坛成为民国政府开放的第一个公园,初名中央公园。社会各界人士响应市政公所号召,鼎力支持公园建设,热心捐款捐物,完成了公园的初期筹建。中央公园的开放体现了一代志士仁人开启民智、陶冶情操的治世追求。在展品中,《中央公园记》刻石(复制品)和中央公园董事会董事题名碑(复制品)还原了这段历史。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19日,灵柩移入中央公园原社稷坛拜殿内。1928年,为使北平有一个永久纪念孙中山的场所,河北省政府和北平市政府决定,中央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拜殿更名为中山堂。

民国时期,中山公园在北京市民生活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它借鉴了国外公共园林的经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休闲、健身场所。喝茶、听音乐、看画展、观赏奇珍异兽、划船滑冰……在当时颇为时髦的中山公园,市民的游园体验非常丰富。

在展览中,一组组黑白老照片还原了中山公园当时的景象。比如,建于1915年的春明馆,经营茶水、小吃等,还设有围棋、象棋供茶客消遣对弈,并开办各类书画展览。绘影楼由同生照相馆承租,在此开设分号,经营照相和照相器材及风景图片业务。1915年建成的唐花坞,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仍是北京市唯一能在四季供市民欣赏各种珍贵花卉的展室。

中山公园饲养、陈列金鱼始于1915年,是全国第一个陈列金鱼的公园,1917年,公园设金鱼陈列处,做饲养金鱼和晒水之用。1914年至1945年间,公园先后建造鹿囿、大鸟笼、水禽笼、禽鸟温室、孔雀笼、豹房、熊室等,供游人观赏。

1915年建立的行健会为京师首创公共讲习体育场所。展品《行健会刊石记》碑详细介绍了行健会的创办意义、空间布局、会员机制等情况。1917年和1920年在中央公园举办的两次“京师书画展览会”,是艺术助赈大潮中非常重要的展览,也是京派画坛具有开创性的事件。展品《京师第二次书画展览会出品名录》仿佛带观众穿越回当年的时光。

为了保护圆明园残存的山石、建筑构件,经市政公所同意,朱启钤曾将部分圆明园遗物运到公园中妥善保存展示。圆明园“岩水澄华”殿石额等展品还原了这段“文物保护”历史。

“中山公园园史展”上展出的乾隆御题石额。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朱德所赠花盆展现公园兰花种植故事

民国初年,中央公园为社会名流提供了组织政治集会、宣讲思想主张的场所。其中,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曾多次在园内组织或参与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等进步社团或在园内成立,或多次在园内开展活动,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印记。一些游客停留在“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在来今雨轩茶社前合影”这张老照片前,寻找自己熟悉的作家身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息、游览的优美环境,培育菊花、牡丹、芍药、大丽花等品种花卉,成为北京观花胜地。1959年,按照朱德委员长指示,中山公园从上海购入一批兰花,并请来育兰师傅诸涨富传授兰花种植技艺,实现“南兰北养”的历史性突破,也培养了一批育花人。朱德同志书写的“兰室”和他赠送中山公园的养兰花盆在展览中展出。

中山公园同样承载着不少北京市民的童年回忆。1992年,中山公园内举办“北国奇观”冰灯展、苏州灯彩艺术展。当时的老照片唤醒了不少游客愉快的游园记忆。

今年,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社稷坛在内的15个遗产点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展览中还展示了公园环境整治前后对比图和《社稷坛(中山公园)文保规划(2022年-2035年)》。

“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展”同步亮相

中山公园的“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展”也同步亮相。展览系统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营造学社与北京中山公园的渊源,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卓越贡献。

中山公园的开创者朱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并领导学社为中国古建筑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林徽因等都是学社的主要人物。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将社址从宝珠子胡同7号迁至中山公园东侧的天安门内西朝房。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社南迁,结束在中山公园办公的历史。

目前,公园在当年借址办公的旧地举办“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建过程、学社人物、重要功绩以及突出成就。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