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与古为新 营造中原——河南省保护利用黄河流域文物建筑纪实

旅游资讯 18 0

济源阳台宫。

开封延庆观玉皇阁。

郑州城隍庙戏楼。

本文图片均为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提供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近年来,河南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将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古建生辉黄河边

10月12日,黄河岸边的武陟县嘉应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参观古建筑文物、制作黄河泥埙、体验“黄河号子”、了解黄河流域地形地貌。

大禹“疏川导滞”、汉武帝“瓠子堵口”、王景“修渠筑堤”、贾鲁“疏塞并举”……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资源富集地。中国“八大古都”,郑州、安阳、洛阳、开封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河南黄河沿线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居沿黄9省区第一;有16处国家级大遗址,居沿黄9省区第一。

“河南沿黄地区是华夏文明诞生及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核心区域,文物资源极其丰富。”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楚小龙介绍,该院近年来进行了河南省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这是一次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文化遗产摸底工作,包括黄河流经地、故道及泛滥受水区域。此次调查成果显著,不仅梳理了河南省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也展现了黄河文化在河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明确要求,加大黄河流域文物建筑保护力度,加强泰山、曲阜孔府、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代表性古建筑保护修缮,保护传承传统营造技艺。加强嘉应观、济渎庙等治水文物,郑国渠等水利和农业文化遗产,黄河古栈道、黄河古渡口等交通遗迹的保护。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心主任孙丽娟说,近年来该院进行了大量黄河流域古建筑、石窟寺、古城古村落保护规划工作,比如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保护展示、郑州商城遗址东城垣保护展示、登封中岳庙修缮保护设计、开封城墙本体保护、武陟嘉应观文物保护规划、商丘归德府城墙保护规划、辉县百泉文物保护规划等。

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再次引起游客对安阳宝山灵泉寺的关注,宝山灵泉寺是我省石窟石刻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点对象。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持续对灵泉寺的寺院遗址与附近的石窟、摩崖石刻等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清理、研究阐释等工作。近期为灵泉寺石窟整体建立了一套高精度、真彩色三维文物模型,为实现长久的数字保存和今后持续的转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科学的基础。

沿着黄河去研学

国庆假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郑州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吸引了大批儿童和家长在这里进行考古体验。

9月10日,郑州文庙举行开蒙拜师礼活动。今年暑期,河南省文物建筑研究院举办了两期“营造中原·豫见古建”中小学生古建主题研学活动,邀请中小学生在古代建筑中追寻历史的回响。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明确要求,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途径,创新大遗址展示形式,提升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展示场所开展数字导览服务和遗址现场数字化展示。

楚小龙介绍,近年来,我省在黄河流域考古、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古建筑、石窟寺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积极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持续走向深入,从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到红色文创,革命文物价值挖掘不断得到深化。

文物研学成为我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的重要抓手。

我省很早就把黄河文化研学确立为河南研学旅游的核心内容。2019年,河南正式启动黄河文化研学旅游工程,努力讲好“黄河故事”。三门峡建设中流砥柱研学中心,洛阳融合100座博物馆和五大都城遗址打造多样化的历史文化研学精品路线,开封市依托“城摞城”打造研学黄河品牌……全省形成了竞相开展黄河研学的新局面,到河南研学黄河蔚然成风。2022年,“行走黄河·读懂中国——研学黄河”进入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评选的年度“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潜力产品”名单。

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为抓手,沿着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黄河文化大遗址走廊,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已然形成,黄河、汉字、古都、功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河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创新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和文物利用新方式,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贡献了文物力量。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