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在云中腹,民居山与溪” 今天跟随《文脉春秋》走进绩溪

旅游攻略 13 0

这里是苏辙笔下“碧瓦千家新过雨,青松万壑正生烟”的水墨之境,也是千百年来,中原士族躲避战火南迁,他乡变成的故乡。先人们开山拓路,打通了古徽州贸通天下的捷径。这里,构筑出了中国农耕文明典型的城乡格局。

县在云中腹,民居山与溪,这就是安徽绩溪。

举族迁徙的世外桃源

在绩溪古城中,有很多街巷和建筑都是以姓氏命名的,这是源于一场以家族为核心的避难迁徙。自汉代以来,为躲避中原的战火和灾难,士族和百姓沿陆路南移。

绩溪是迁徙路线上群山峻岭中的第一个宜居盆地。山河阻隔,外有崇山峻岭,内有沃土良田,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躲避战乱的强族大姓在迁徙时,往往是整个家族一起行动,也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

绩溪地处黄山支脉和西天目山支脉接合带,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0余座,湿润空气沿山坡上升凝结成雨,数十条大小溪流在此发源,密集成网。绩溪便得名于此。

绩,本义指把纤维接续起来搓成线。据绩溪县志记载,因县北的乳溪与徽溪时而并流,时而复合,形状如同纺线,因此得名绩溪。

“气象密码”酿就独特风味

早上五点半,伏岭镇大鄣山的竹笋干、百丈岩的石耳、蕨菜、梅干菜......这些来自绩溪山水间的自然风物在古城的华阳农贸市场摆上货架。

绩溪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生长着各类植物达3000 余种,是天然的“美食宝仓”。

在绩溪宴席上,臭鳜鱼必不可少。臭鳜鱼的腌制必须选用木桶作为容器,这是因为木桶有良好的透气性,可以让内部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持一致,使腌制达到最佳效果。

徽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17℃,平均湿度在70%左右,这些“气象密码”为蛋白质发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鳜鱼中的蛋白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发酵,使得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从1872年开始,仅绩溪伏岭镇在全国经营徽菜馆就有140余家,平均每四户就有一家徽菜馆,几乎家家都有人当厨师。

千年古道 徽商捷径

由绩溪伏岭镇通往浙江杭州的徽杭古道,始建于唐代,南宋时,都城设于临安,这条路是直达“首都经济圈”的重要通道。

当时的绩溪人凿山平路,将山间险径修建成了石板大道。从徽州府到临安府,徽杭古道是彼时重要的通道之一,虹吸着两地的重要商贸、文化资源;蜿蜒于山林中的古道,是经商、求学、从政的徽州人走到杭州, 走向全国的捷径。

千百年来,当地人一直自发组织“路会”,对徽杭古道进行修护。像在山脚下的祝三村,村民们就组织了“祝三路会”,定期携带各式工具上山,对古道损坏的路段进行维修。

今天,这里已是旅友们的打卡地,成为年轻人的“诗和远方”。

徽墨:一两黄金一两墨

徽墨与宣纸、湖笔、歙砚,并称“文房四宝”。

徽墨被誉“万载存真”,正源于对材料和工艺的极致要求。皖南山区,在偏干的土地环境中生长的马尾松,松脂含量丰富,非常适合制作墨烟。而其中颗粒最小、颜色最好的烟被称做“顶烟”。顶烟的直径只有6.5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是制作松烟墨的顶级材料。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制墨师傅,百斤松木最多也只能烧出几斤顶烟。

墨工将收集好的松烟,与动物胶、冰片、麝香、蛇胆等约15种中药材进行混合,精制成墨。这些香料有很好的防蛀作用,用徽墨写字,虫子就不咬了。

从采集松木到制成徽墨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得天独厚的原料和精工苦作的匠心,让徽墨历来都是奇货可居,有着“一两黄金一两墨”的说法。

夹墙井见证仁里村的仁义

登源河被称为绩溪的母亲河,两岸串起了十余个村落,是绩溪人谋求发展的水运商道。仁里村古时是大码头,徽商从这里出发,将茶叶、徽墨等销往全国。

仁里村的夹墙井很特别,主人建房时没有将井围进家中,而是嵌入外墙,把井留在了街上。这是因为古代绩溪男子大多外出经商,留在家中的女子到远处挑水很不方便,于是村民建房的时候绕井而建,让周围人家都可以使用这口井。

在仁里村,这样的夹墙井有好几口,它们见证着绩溪人的互助、勤劳、坚忍,也见证着以这里为起点的商业传奇。

10月24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和《文脉春秋》一起,走进“县在云中腹,民居山与溪”的安徽绩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