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桑干河湿地。
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周建军
芦苇荡漾,候鸟盘旋,秋日暖阳下,张家口阳原县桑干河湿地散发着诗意的气息。
阳原县地处北京西北,发挥着涵养水源和支撑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当地通过“护绿”“增绿”“用绿”等多种手段,坚定不移实施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万顷桑干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构成了一幅幅生态画卷,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护绿:再现“流动的河”
桑干河作为永定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永定河曾干涸数十年,面临河道沙化、水质污染等问题。2016年初,国家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并将桑干河流域纳入治理范围。
阳原是桑干河流入张家口境内的第一县。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以来,河道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提升。通过河道整治、清淤疏浚、回填沙坑、消除挡水土堆等措施,改善了水流条件,为实现“流动的河”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桑干河生态补水,河道内及河岸带生境得到有效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大批鸟类栖息繁衍,河道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绿色的河”初步实现。当地强力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河道违建全部拆除,河道生态补水管理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清洁的河”逐步实现。同时,充分结合生态建设和旅游观光理念,北岸连续筑堤兼做防汛道路,打造亲水道路,直接连接重要旅游资源,“生态的河”正成为现实。
杨柳阴阴,芬芳旖旎,一簇簇芦苇摇曳着,远处一群群野鸭在水面上游弋,划出了一道道涟漪……“桑干夕照”美景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增绿:石头山“变身”世外桃源
玉屏山脚下,漫山的青松翠柏向山顶铺陈而去。很难想象,如今满目绿色的玉屏山在10年前却是一座寸草不生的石头山。
玉屏山正南方向不足3公里便是揣骨疃镇独山村。玉屏山绿化工程最直接的受益者,便是这里的村民了。10年前,村民以种植玉米、向日葵、高粱、黍子为主,一场南风就能把眼看到手的粮食吹跑。村委会主任梁军说:“每年10月前后正是收黍子的时候。夜里刮场风,早晨地里一层黍子粒,还是黍子尖上最饱满的大粒儿,亩产150公斤能刮去50公斤,太让人心疼了。”
2013年,阳原县开始在玉屏山打造万亩荒山林苗一体化示范园区。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理,玉屏山变了模样,荒山绿化达到1万多亩,还配套了输水渠、洪水坝和地下输水管道,铺设了硬化林田道路,累计投入资金8千多万元。如今,300多万株植物尽收眼底,新疆杨、垂柳、油松、国槐、大杏扁、海棠等成为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山顶凉亭上题字“清风扑面”,贴切应景。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阳原县立足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坚持把造林绿化全力打造成生态富民的立县产业,坚定不移让荒山披绿。阳原县已营造生态防护林35.91亩,精准提升7.2万亩,封山育林13.5万亩。
用绿:从白茫茫到绿油油
清晨6时,天空如洗,在阳原县的田野上,火红的碱蓬草贴着地皮花开正盛,一簇簇万寿菊高昂着头,点缀其间。
在一座日光温室大棚里,菜花正待收获。“我们的盐碱地不仅能开出花,还能种出菜!”阳原县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广说,工人们正在摘菜花,准备给北京客户备货。
阳原县南北依山,桑干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沿河两岸存在着大量盐碱地,要家庄乡疙瘩头村就是其中之一。“白茫茫一片”是昔日疙瘩头村盐碱地的真实写照,更一度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绊脚石。
为此,村里与农业部门合作,制定了盐碱地的综合改良方案。禾顺农业承包了700亩盐碱地,通过客土置换、挖排碱沟、大水压碱等方式,并安装微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有机肥中加入耐盐碱的发酵菌剂,快速实现盐碱地地力提升。
距离日光温室大棚不足100米,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果蔬分拣加工车间,工人们将带着晨露的蔬菜简单整理,送到洁净车间的传送带上。在洁净车间自动加工线上,蔬菜在安装了臭氧发生器可自动消毒除菌的喷淋清洗系统内“洗澡”,再经过高、低涡流数次清洗后,由工人手动切割成块状,随后蔬菜按照设定的程序被切割成丝、片、块、丁等形状,以满足客户需求。这些蔬菜经沥水、风干等工序后送往内包车间,再经半真空塑压,成为一袋袋包装精致的鲜切净菜。
净菜是延伸蔬菜种植产业的有力尝试。从2023年建厂到今年2月投产,再到如今涉及179种产品、日销净菜1.8吨,禾顺农业的订单遍布京津、山西,大力提升了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同时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户230户,解决就近就业100多人。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这片盐碱地每天都在讲述着动人的新故事。阳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闫锐说,近年来,阳原县通过种植葵花、张杂谷等作物,并采取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耕层结构,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