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看绿|黄河入海口,柽柳今上“游”

旅游资讯 10 0

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柽柳因枝干呈绛红色,常被人们叫做红柳。深秋的黄河三角洲,一株株柽柳顶着一簇簇粉红色的花束,在风中摇曳生姿。

“咱们这儿的柽柳,可以说是顺着黄河‘游’下来的。”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赵大勇介绍,东营市的柽柳品种主要有甘蒙柽柳、中国柽柳两种,“甘蒙柽柳的种源主要来源于黄河上游的甘肃、内蒙古等地,沿河两岸的甘蒙柽柳种子成熟后,随风飘落到黄河中,柽柳种子就随着水流到达黄河入河口,种子在新淤地上发芽生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甘蒙柽柳就在黄河新淤地、渤海岸边繁衍生长。”

柽柳能在这片盐碱地扎下根,与它强大的泌盐能力和发达的根系有很大关系。2012年-2016年,山东省林科院曾对鲁柽1号示范林下土壤含盐碱变化进行跟踪检测,结果显示五年间,示范林林下土壤含盐量由1.0%-1.2%降到了0.13%-0.2%,并在此后基本维持0.1%-0.2%之间变动,2016年防护林内混交白蜡、白榆、槐、柳等树种全部成活且长势良好。

柽柳不仅是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最早的植被之一,更是黄河馈赠给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卫士。“就像‘柽’字的组成,通常我们称其为木中之圣。这也说明了柽柳对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赵姗姗告诉记者,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的土壤条件的改良进程通过植被能得到明显的体现,“一开始是泥滩,逐渐土地上就能生长盐地碱蓬,后来就是芦苇,之后就是柽柳,土壤中的盐分是递减的,柽柳在一片土壤生长几年后,其他的植物就可以生长了。可以说,柽柳对新生土地的盐碱度改良功不可没。”

“柽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抗盐碱的树种。”1989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东营从事林业工作,赵树勇对柽柳颇为熟悉,“柽柳非常耐盐碱,能在含盐量千分之八以上的土壤中生长成活,是盐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据悉,柽柳具有强大的泌盐能力和根系,通过自身结构把吸收的盐分通过叶片排出体外,同时,其密实的枝叶落叶后,即转化为有机质,增加了土壤结构,从而起到改善土质的作用。”

此前一段时间内,柽柳是东营城区主要绿化树种之一。“现在少了,是因为土质改善之后,可以种植其他树种了。”赵大勇看着身后各种绿化树木说,“完成了使命,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柽柳植被区从内陆向海滨退缩的背后,如同一层层年轮,记录着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越来越好。

根据东营市植物资源调查,经鉴定分析、分类统计,现知东营市有维管束植物145科538属1145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8种、裸子植物6科11属24种、被子植物135科522属1113种。近年来,东营市结合造林绿化实际,选育了东柽1号、2号,鲁柽1号、2号、3号等柽柳良种,进行柽柳良种的扩繁工作,重点用于东八路绿化、沿海基干林带、重点生态林场的建设,目前东营市柽柳良种已推广到宁夏、内蒙古等沿黄地区,为当地生态保护和国土绿化提供大量优质苗木。

(大众新闻记者 杨珂 张园 段学虎 马瑞琳 统筹 王菁华 王建 策划 娄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