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辽西走廊文化有个约会|赞美“英雄之城” 领略“锦绣之州”

旅游资讯 41 0

辽宁锦州,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城市,历史丰富、文化多元,既是山海滋养的福地,又是红色的英雄之城。而无论那令人惊叹的古老建筑,还是明亮辉煌的现代文明,锦州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珍惜的城市。

10月22日,“千年古道 诗书之路2024中国著名作家辽西走廊文化行”探访辽宁锦州。这里是辽宁省辖地级市,辽宁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常住人口266.8万,城区人口超过110万。

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首站来到锦州,寄予殷切希望,指出“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为此,锦州找到了“英雄城市”“咽喉之地”“锦州不错”的前进方向。

锦州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山海相接,山水一色,故被称为“山海福地”;锦州古时采桑织锦,精制锦衣锦缎,专供皇家使用,被誉为“锦绣之州”。

九一八事变后,以锦州地域为活动中心的辽西抗日义勇军,打响了东北民众武装抗日的第一枪。1948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首战辽沈战役在锦州打响,广大军民浴血奋战,使锦州砥砺了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因此,“英雄之城、红色血脉”成为了锦州的精神旗帜。

本次著名作家辽西走廊文化行将先后探访锦州诸多宝藏地点。医巫闾山——“奇峰插云,阴水崖悬。悬瀑飞流,乔桥盘蔚”。从辽代至明、清以来,这里是帝王将相、高人名士足迹常到之处,弥漫着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辽代,有六位皇帝先后40多次来此狩猎、祭山、祭祖。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先后十几次来此祭祀揽胜,留下御制诗文50余首,特别是乾隆皇帝四来北镇,三登闾山,填词作赋,名垂青史。而辽代东丹耶律倍和元朝重臣、大文学家耶律楚材,都曾在此吟诗作画。其间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北镇庙——西距医巫闾山4公里,中国古代祭祀北镇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现存唯一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型镇山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时,“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周朝,又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封九镇山。皆以“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到了隋朝,正式确定了五岳五镇,以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并开始对镇山封爵。历代君王都曾亲自或派遣官员来此祭告或望祭,根据镇山祭祀活动的需要,历代皆修坛建庙,从而产生了北镇庙这一祀镇建筑。明永乐年间,对北镇庙进行大规模扩建,拆除了过去的所有建筑,基本确定了今日北镇庙的总体布局和规模。北镇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宇依山势而建,布局严整、深远。北镇庙内有元、明、清历代祭山、封山、重修庙宇及皇帝游山诗文碑五十六甬。其数量之多,可称为一个专题性碑林,因此,地方百姓又称北镇庙为“碑子庙”。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其母萧绰(萧太后)故里(宜州,今义县)建造的皇家寺院。其中,奉国寺主体建筑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遗存中,规模体量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大雄殿内较为完好地遗存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辽代彩绘泥塑造像群;另外,大雄殿的梁架彩画、元明两代壁画、碑刻、匾额、石雕、木雕等珍贵文化遗产均精美至极、价值非凡,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义县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现存大小洞窟十六个,石刻造像五百余尊,其窟(龛)内的石刻造像、藻井飞天、魏碑等珍贵遗迹是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古老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艺术胜地。万佛堂石窟地处辽西故道的重要节点,并因此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佛教发祥地和传播中心,其以佛教祈福为文化内涵的历史距今已有1500多年。笔架山——位于锦州滨海新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在海岸与山岛之间有一条天然陆连岛奇观,人称“天桥”。笔架山海滨潮汐,是典型的、规律性的“半日潮”,是世界唯一的每天随潮涨潮落露出两次的陆连岛沙石坝自然奇观。

传说笔架山岛是盘古开天之处,山岛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岛上的三清阁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全石结构建筑,因其六层上下全为石结构,无一钉一木而闻名。辽沈战役纪念馆——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含辽沈战役烈士陵园、解放锦州烈士陵园、配水池战斗遗址和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4个景区。其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事实上,锦州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2100年的建城史,这里不仅风光瑰丽,同时还因“锦州烧烤”而让每位游人一到此处便“垂涎欲滴”。

在打造“红色英雄之城、历史文化之城、滨海休闲之城、美食飘香之城”的文体旅品牌战略下,锦州,这座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正与时光共流转,不断见证崛起与发展,展示着锦绣之州的独特坚韧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