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风情 ·乐清·黄檀硐古村】
文&图叶望庆
进入古寨
黄檀硐古村,悄然隐匿于乐清市城北乡的群山之中,宛如遗世独立的佳人,悠悠诉说着岁月往事。古村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八百余载时光为其披上神秘厚重的历史帷幕。古村海拔 400 余米,安卧群山坳间,南北两侧百米高陡峭石壁如天然屏障,将其与外界隔开,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境地。
图:松石
为护村安宁,曾有东、南、西、北四个石寨门耸立,岁月冲刷,今仅存东、西两门,坚守着往昔记忆。西寨门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 400 多年,地处险要,是重要防御工事,两侧悬崖使其成为西侧唯一进村途径,如今倚芳亭旁盘筑的栈道提供了新进村方式。
沿栈道前行,如入一副水墨画卷。俯瞰西龙瀑飞珠溅玉坠入清潭,水花四溅,景观壮观。周边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与瀑布辉映,美轮美奂。栈道成为连接内外新通途,带来便捷,让人领略自然神来之笔。
我绕栈道一圈后回倚芳亭,登步道朝西寨门徐徐前行。从寨脚到寨门垂直百米,有五个拐弯蜿蜒向上,最后一个尤长尤陡,称“云梯”也叫“百步峻”。行于此,能感古人防御决心,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石块垒砌的西寨门高约 3 米,屹立村西坡,古朴雄浑。虽原木门框损毁,但架构留存,石头如岁月烙印,彰显古代工匠高超技艺。历经风雨仍傲然挺立,如忠心卫士见证古村兴衰。如今它成古村绚丽风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每一位到访者都会驻足,感受历史韵味,折服于古人智慧。
叶望庆
,赞160
龙 溪
龙溪,亦名平板溪,以东西走向呈 T 字形悠然穿过整个黄檀硐古村。它是村庄的生命脉络,更是灵魂所在,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无尽生机与超凡灵性。此溪全长约 1000 多米,宽达 10 米,宛如一条护城河,默默守护着这方家园。
其河床别具一格,几乎皆由山石整块构成,流水与河床,一动一静,相辅相成,恰似天造地设。溪上的石桥年代久远,侧面长满黑褐色的青苔,平淡简朴地静静横卧水面,宛如时光使者,连接着古村的今昔,与桥边古树一起默默诉说岁月沧桑。
我们走进古村,清澈的龙溪潺潺流淌,声音清脆悦耳,清幽宜人。它时而平缓,时而湍急,于落差处形成多级瀑布,水花飞溅,如珠落玉盘。倘若从西龙谷的栈道步入古村,多级瀑布如同一排排银丝织就的帘幕,在阳光映照下闪耀着晶莹光芒,随手一拍皆能出片。
而溪流的东面是神秘的五龙谷,谷内五条瀑布沿悬崖飞泻而下,气势如虹,远观似五龙奔腾,场面壮观。这些瀑布与龙溪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黄檀硐古村独有的“水美”自然奇观。
图:松石
我们悠然漫步于溪畔小道,一侧是坐北朝南的民居古宅,依山面溪而建,黛瓦下的农家院舍,屹立在溪边古朴典雅。另一侧则别有风致,一整排土灶整齐排列,“柴火鸡”的字样醒目亲切,仿佛在向游客诉说着这里的热情淳朴,让人不禁畅想炊烟袅袅、香气四溢的野炊场景。
这些生动画面,交织成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淋漓尽致展现了古村淳朴和谐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受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美好,仿佛时光于此放缓脚步,令人沉醉忘返。
卢氏宗祠
黄檀硐村落选址于山坳,呈“Y”字型铺展,四周高山隔绝,环境相对封闭,因此,千百年来保留了那份难能可贵的古朴与宁静。历史长河在此静静流淌,留下无数动人故事与珍贵文化遗产。古村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时任温州通判的卢尧盛举家由福建迁入村中避难,其后家人于此繁衍生息。明永乐年间,清江蔡岙卢柯穆同样因逃难迁入黄檀硐村,而后人丁兴旺。
沿着龙溪步道前行,尽头便是卢氏宗祠。这座宗祠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它坐落于水穴风水宝地,宛如古村的心脏,承载着卢氏家族的血脉传承。
宗祠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四合院院落,建筑共两层,布局紧凑合理。第一层 320 平方米,第二层 140 平方米,空间开阔敞亮。前部的戏台是焦点所在,两侧连廊蜿蜒曲折,中部的中庭宁静安谧,后部的祠堂庄严肃穆,是卢氏族人祭拜祖先和供奉牌位的神圣之所。抬梁式木结构稳固有力地支撑着整个建筑,中堂前立着卢公牌位,院内的门拱、柱、木雕、彩画、戏台等皆独具特色,每一处细节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荣耀。
图:天高云淡
这里的村民大多姓卢,在这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家族凝聚力在岁月中愈发醇厚。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仪式,那热闹庄重的场景,让人深切感受到卢氏家族深厚的宗族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宗祠的斜对面,五福古庙古香古色。庙内供奉着神灵,是村民祭祀和祈福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古村的宗教文化和传统信仰,为这片土地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村里还流传着众多古老传说和故事,为古村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让人禁不住想要探寻其中奥秘。古村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传统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代代传承,保留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个节日,每一场庆典,都是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村还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村里的靛青染料制作技艺和蓝夹缬工艺,一直是温台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蓝夹缬工艺以土纺棉布为主要布料,以蓝草炼取的靛青为染料印染夹缬,制成的被单图案精美、色彩明艳,深受人们喜爱。此外,近乎失传的手工织布机、纺纱机、糯米酿酒等技艺也在此得以留存,它们如同岁月的活化石,见证着古村的变迁发展。
图:天高云淡
古 民 居
黄檀硐古村隐匿于群山环抱的山旮旯之中,大量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是其一大特色。一方面,古村南北两面是陡峭石壁,天然的地理屏障致使其与外界联系稀疏,古民居受外界影响甚微;另一方面,山石结构的古民居的稳固特性,使得房屋能够抵御时间的侵蚀,从而使得古民居以相对完整地留存下来。
图:松石
古村现存多处完整的古宅院落,诸如东部大宅、下垟大宅、二进屋等。它们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木刻、窗花以及雕饰。东部大宅是村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三合院式民居,坐西北朝东南,门台、厢房、正屋一应俱全。外墙由块石垒砌,内设有天井,正屋面阔五间,西厢房带有阁楼,房梁、檐柱雕刻精美绝伦。
下垟大宅始建于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院落恢宏,为三合院建筑,木构架石墙立面。正房五开间,厢房设有楼阁,曾为染料房,后经修缮成为民俗文化体验中心。门口的对联为:“望村口瀑来瀑去,享岭头云卷云舒”,生动地描绘了古村东西两边瀑布与云彩的动态之美,让人感受到古村的悠然与宁静。
二进屋又称双退屋,始建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横跨两个朝代,明代部分建筑用料阔绰,清代部分做工精巧,是独具特色的老宅,现为国家文物。门口写着“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对联巧妙地将云彩和山水的美妙融入其中,展现出古村的灵秀与清幽。
这些古民居皆依山就势而筑,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布局,与自然相得益彰。庭院空间适度,既满足了居住生活的功能需求,又彰显了传统的家族聚居观念。这些建筑主要材料为山石与原木,当地的工匠们技艺高超,石木结合,山石砌墙坚固美观,木材用于梁柱门窗,结构合理稳固,墙体厚实保暖。门窗屋檐有精美雕琢,体现民俗文化。
黄檀硐古村的古民居,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是岁月遗留的珍贵宝藏,展现出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其中韵味。它在现代社会中坚守着那份古朴与宁静。凭借其独特景观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里,我们可以放慢脚步,感受那份古老纯粹的美好。
名木古树
黄檀硐古村,其名源自山坡的那片黄檀树林以及峭壁处的神秘洞穴,诗意盎然且充满传奇色彩。古村,因树得名,亦因树而光彩夺目。众多的古树名木,恰似璀璨星辰点缀于古村的每一个角落,成就了一道亮丽非凡的生态景观。
在村口、溪边、宗祠旁,众多古树傲然屹立,宛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曾记否,古村曾被誉为“罗汉松之乡”。遥想往昔,1960 年之前,黄檀硐处处可见罗汉松的挺拔倩影。那十八棵罗汉松,仿若十八罗汉临世,树龄约 600 年,景象蔚为大观。
然而,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岁月中,短短两年时间,十六棵罗汉松惨遭砍伐,仅存的两棵,犹如孪生兄弟,相互依偎。它们树高超过 20 米,直径一米有余,需数人合抱方可围拢。历经沧桑变迁,它们宛如活化石一般,记录着古村的发展脉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讯息。
在村西山脚,有一处令人称奇的树抱石景观。一棵红豆杉、两棵红楠、两棵罗汉松等五棵古树名木盘绕在一块巨石之上,于毫无泥土的岩石中顽强生长。数百年来生生不息,它们皆具三百年以上的树龄,其中红豆杉更是已有五百年树龄。它横着从岩石缝隙中探出,姿态奇异,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生命的坚毅。
这里的树抱石,不但展现了古树名木的顽强生命力,更蕴含着美好的寓意。红豆杉寓意着健康,红楠寓意着幸福,罗汉松寓意着长寿,这几棵树共同寓意着健康、幸福、长寿的一生。于是,生长着这些树的石头被亲切地称作“三生石”。
卢氏宗祠对面的溪边上,一棵老樟树仿若一位智者,静静矗立。它是古村的风水树,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绿阴如盖,为古村带来庇佑与清凉。除了罗汉松、树抱石、巨樟之外,古村还有如枫香等其他品类的古树。它们共同编织成古村独特的自然景观,恰似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
在古村文化里,古树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们是吉祥的象征,护佑着古村的居民;也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承载着居民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黄檀硐古村的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树木,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为村落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与生态价值。它们是大自然的慷慨赠予,更是古村的灵魂所在。漫步于黄檀硐古村,聆听古树的呢喃,感受岁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