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铃响马帮来。”锑马古道,顾名思义,就是靠人挑马驮运输锑品的古道。在锡矿山的大峡谷中,就绵延着这样一条神秘的锑马古道,它见证了锡矿山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山头,成长为“世界锑都”的传奇历程。锑都古村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锡矿山街道船山村,探寻锑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主持人 谢思雨:“脚下这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就是锡矿山蓝田锑马古道的一部分。它位于船山村、樊家村、九里水和利民村境内,总长5.38千米,平均宽度为1.5米,由不规则的青石板铺就,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坚实如初。在新中国成立前,锑马古道一直是由东出锡矿山的唯一出路。”
早在1541年,锡矿山锑矿就被发现,当时的民众误把锑认作锡,故名锡矿山,并一直沿用了下来。1897年,矿山才正式开采。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锑矿无法长距离运输,这条靠人和马共同踩出来的古道便应运而生。每天有上千人,或肩挑,或马驮,穿梭在雪峰山脉,将出产的锑运送到蓝田(今涟源市),再由蓝田的船运输到长沙等地冶炼,由此催生出的码头、茶贩、小店多如繁星。当时的繁荣,可见一斑。
主持人 谢思雨:“人们常说“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古桥总是与古道密不可分的。眼前这座风雨桥,正是锑马古道的标志性建筑。船山风雨桥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是当年连通锡矿山到涟源、长沙、衡阳等地的必经之道,也是在锡矿山通公路之前, 与长沙人员物资往来的重要节点。”
船山风雨桥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坚固的拱形桥身,上部则是桥屋,内部采用穿斗结构,形成了稳定而美观的整体。在过去,这座桥免去了运锑工人涉水过河的风险,也为过往的行人商贩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庇护,承载着一段辉煌的锑业贸易史。
主持人 谢思雨:“不仅如此,这条古道还是锡矿山地区革命斗争的见证之路,是‘世界锑都’的‘红色通道’。1935年11月底,北上抗日的红军从涟源来锡矿山,经樊家村至石坑里时,天下大雨,红军战士就在石坑里的‘光荣洞’内避风躲雨,再穿过村中风雨桥、上沥河、聂家坪、八角古井,胜利山下的八角楼、田再坳,达到陶塘,与红军大部队会师。”
1949年10月2日,解放锡矿山战役打响,解放军在胜利山打得国民党军队南逃,解放军经船山村,从官路湾、中连一路追击,将敌军赶出了冷水江境内。
主持人 谢思雨:“此刻,我徘徊在这条古道,想象着古道当年的盛况。是铃声悠扬,马蹄声长,还是其他的模样?也想象着人挑马驮锑矿运输的艰难与归来时的喜悦;想象红军北上抗日最终成功会师的坚定与舍生忘死;想象一条狭窄的小道穿山越岭,起起伏伏,弯弯曲曲,是如何熠熠生辉的。”
后来,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锑马古道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任由时光的荒草爬满自己的身躯。似乎只有郊野徒步、探险旅行的人会偶尔来到这里,陪伴它一段时光,然后又匆匆离去。
主持人 谢思雨:“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都在思考如何将锑马古道进行保护开发,融入到锡矿山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的大课题中。就在今年,锑马古道被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其列入锡矿山红色工矿旅游线路。”
锑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见证锡矿山矿业兴衰的历史走廊,更是一座承载着革命先烈奋斗精神与崇高追求的丰碑。它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为后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食粮。
锡矿山街道船山村党支部书记 杨六毛:“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要修缮风雨桥和古道,申请‘红色村庄’,积极融入到锡矿山旅游路线里去,让锑马古道重放光彩,村民在家门口可以吃上‘旅游饭’。”
主持人 谢思雨:“未来,当我们重走锑马古道,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别忘了,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关于勇气、坚持与合作的深刻启示。”
-版权声明-
本作品(含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著作权归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播或者以其它方式使用该作品,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者:曹 丹 吴 凯
编辑:周晓明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 敏
三审:罗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