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1月1日版面图
深山弥香
□胡 玲
汽车从惠东县白盆珠镇上山,绕着宽阔平坦的盘山公路不断环行,到达山顶时,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村庄出现在视野中。我和友人走下车,一幅鲜活的中国山水画铺展面前,深谷静谧,山峦叠翠,树影婆娑,一座座明净亮丽的小洋楼矗立于山脚下。我心中忍不住感叹:原来深山里还藏着这样一片绝美的净土。
欣赏着沿途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我们漫无目的地前行,路边的指示牌显示这个小山村的名字:横瑶村。没走多远,看到一个名曰“吉祥山庄”的庄园,几栋淡粉色的楼宇高低错落,与周围的青山和绿荫形成层次分明的色彩对比,仿佛童话世界里典雅的城堡。走进庄园,沿着碎石子小路向前,闯进一片绿色的海洋中,无边无际的树林里生长着不认识的陌生树木,树干笔直,枝条苍劲,叶片细密,温柔的秋阳照在树上,碧绿光润的叶片上跳动着金色的光晕,像一树一树的碎金子,让人看着就欢喜。
一个人影从树林中走来,他身形微胖,浓眉大眼,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朴实的笑意。他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和我们攀谈起来。原来他是这座庄园的主人,名叫钟锦祥。钟大哥亲切且健谈,交谈中我们得知,这片树林全是他种植的沉香树。我们穿行在沉香林中,他讲起了种植沉香的故事。
钟大哥是土生土长的横瑶村人。以前的横瑶村,地处偏远,贫穷落后,他从小的愿望是走出这片穷山恶水,去看外面世界的繁华。1995年,他只身前往深圳闯荡,卖过豆腐,修过车,一路摸爬滚打,后来开了两间超市,凭着山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他感到一些疲惫,人到中年,久在异乡,他愈发思念故土家园。2003年,他毅然回到家乡,因祖上是行医的,儿时接触过沉香,知道沉香是名贵的药材和香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种植沉香。
种植沉香并非易事,种植过程中,钟大哥遇到不少难题。沉香林开路时,遭遇山体滑坡,导致别人家的祖坟被埋,人家过来吵闹,他亲自上门赔礼道歉,又给予了经济补偿,才取得别人的谅解。最初的几年,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存活的沉香树极少,损失惨重。沉香树一般要经过数年才能结香,周期比较漫长,他种的海南白木香,要八到十年才能结香,就算是新品种绿棋楠,也要三至四年才可结香,而且不是所有的沉香树都能结香,沉香树不结香的状况时有发生。各种波折和不顺朝他席卷而来,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默默咬牙坚持,把所有的家当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沉香种植上。多年来,他坚守在大山深处,与沉香树为伴,过着隐居般的香农生活。
我走近一棵沉香树,看到斑驳的树干上满目疮痍,密布着许多圆圆的孔洞,仿佛一道道深深的伤口。钟大哥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用电钻打的孔,行话叫“开香门”。沉香树原本没有香气,受到电闪雷击、风雨侵袭,被虫兽啃食和人为打孔后,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为了疗愈和保护伤口,会分泌出油脂,与木材融合在一起,经过沉淀,在树干内凝结成深色的香脂,这就是“沉香”。我不由对这些沉香树充满了敬意,外界带给它们沉重的伤痛,它们却回报浓郁的芳香。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横瑶村的实施,村子旧貌换新颜,村民越过越红火,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八方游客,他看到了乡村广阔的前景,及时抓住了商机,将沉香林打造成观光、食宿、康养为一体的庄园。或许正因为他的这份执着,如今的他苦尽甘来,把沉香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钟大哥领着我们走进他的沉香生产厂房。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对沉香进行了深度加工,线香、盘香、沉香美容水、沉香沐浴露等各种沉香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
临近中午,钟大哥在餐厅宴请我们,山上的新鲜食材打造出满桌美味。其中一道沉香鸡引得大家一致好评,鸡肉爽滑细腻,紧实弹牙,满口余香。钟大哥说鸡放养在沉香树林里,以沉香叶和昆虫为食,所以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疗作用,也是客人们必点的菜。
餐后,我们围坐在茶台边聊天。钟大哥在铜香炉里点上一支自产的线香,香气缕缕冒出,既有花果的清新淡雅,又有如草木的深沉幽远,还有蜜乳般的香甜醇厚,令人心醉神迷。钟大哥泡好一大壶茶,用沉香树叶制成的沉香茶,茶汤金黄澄亮,呷一口,独特的味道在唇齿间缠绕,微有苦涩,带着淡淡的甘香,回味无穷。
清代纳兰常安《宦游笔记》有载:琪楠出粤东海上诸山,即沉香木之佳者,黄蜡沉也。横瑶村地处惠东海边的深山,气候温暖湿润的,特别适合沉香树的生长。俗话说:一两沉香一两金。钟大哥借助这片风水宝地,在沉香中找到致富的金钥匙,把沉香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秋风轻拂,深山处,庄园中,暗香浮动,这是大自然神奇的妙手调和的上等香芬。我们闻着香、品着茶,身心仿佛被洗礼一般柔和平静。此情此景,不正是我们向往的风雅生活吗?人如沉香,沉香似人,在生活中沉淀,在困境中升华,沉香树历经磨难,才能凝结成香,人沉下心来,才能收获芳香。
古村晨韵 王小虎 摄
清欢茨菰菇汤
□宫凤华
霜天清寒,伫足故园苍老的卤汀河边,常见身姿窈窕的村妇,在水边采撷鲜嫩茨菰和菰蒲,其神态举止,洋溢着母性的柔静,弥漫古典意蕴。
苏中水乡,茨菰和荸荠、茭白、水芹、芡实、莲藕、莼菜、菱角一道被誉为“水八仙”。茨菰披一袭青衫,弥漫清新水汽,栖于水湄、沟汊、塘渠,有种婉约温顺的叙事风格。
茨菰的小白花从叶腋处抽出,大如浮萍,每朵三瓣,雪青花蕊,肥厚饱满。花色润白,纤秀脱尘,开得内敛自洽,似微型玉雕,少却娇嫩薄俏,足以承接夏天朗阔日照和风雨侵袭。
茨菰茎梗靛青,中空外直;叶似箭镞,亦如燕尾,风过处翩跹曼舞,颇具绅士风度。轻剥茨菰外皮,彰显出丰腴而清爽的肉感。
冷凝霜天,捧喝一碗茨菰咸菜汤,令人品咂出田园牧歌的温婉风情。水咸菜,茎黄叶乌,色泽诱人。茨菰取自屋后水塘,形如老农烟斗。水咸菜暗绿,茨菰片嫩白,色彩明丽。茨菰片质地清苦,口感微涩,嚼之粉嫩、脆刮,汤如奶酪,腾腾热气中,笑脸灿若桃花。
乡下村妇喜在咸菜茨菰汤里劈进几块嫩白豆腐,味道尤绝。开锅盛碗,拈进葱花蒜叶,香味直冲脑门。家人围坐粗纹木桌,吮喝热汤,聆听冷风吟唱的凄婉歌谣。咕噜声中,洋溢农家生活的愉悦和自足。大家直喝到打饱嗝为止,一钩新月天如水。
茨菰烧五花肉是经典的绝配。五花肉焯过切块,素油锅里捺煸,佐以葱段、姜片,料酒去腥,生抽提鲜,老抽蘸色,翻炒添水,中火焖煨,加几勺红糖或冰糖慢煨。揭锅盛碗,扑进蒜花。此时,肉块嫣红香艳,醇软不腻,茨菰圆润甘美,滑糯酥烂,“独角辫”造型绝妙。肉块吸附清气,消去荤腥,茨菰浸润油脂,滋润粉糯。搛食,令人齿颊留香,满脸春色。
清炒茨菰青蒜,最是佐酒下饭。搛食青蒜茨菰片,吸啜热腾稀粥,寻常日子风生水起。清炒茨菰盛在白瓷盘里,青白鲜明,入口清鲜爽嫩,乡野菜肴自有一种清欢之味。喝一口山芋胡萝卜粥,糯软甘甜,最是暖心熨帖。
茨菰炒三鲜鲜美无比。茨菰片和上青蒜梗、卜页丝下锅爆炒。倒入精肉丝、生抽和豆瓣酱。盛盘上桌,举箸搛食,抿口陈酿,让人品咂出渔樵闲话、布衣往来的意味。
茨菰片杂烩汤尤其下饭。茨菰焯水切片,掺上泡发的肉皮、苏州青、小鱼圆、小青虾、牛肉片等一同倒锅爆炒,加水焖烧。最后撒上翠绿蒜花,蘸上椒泥香醋,直吃得鼻尖冒汗,真想吼几声刘邦豪情万丈的《大风歌》。
青霜敷地,常见街头巷尾有吆喝着卖茨菰的村妇。套着护袖,穿着高筒雨靴,娴熟地过秤装袋,动作一气呵成。茨菰湿漉漉、水灵灵,腆着圆鼓鼓的肚子斜睨着你,一副沉稳笃定的情状。夕光濡染,晚风清凉,人和菰相得益彰,如妙手偶得的水墨画。
我喜欢在老院龙缸里养几株茨菰,间以睡莲、铜钱草、菖蒲,绿意盈盈,清新古雅。或在案头清供几株茨菰叶和莲蓬,凸显那份骨骼清奇与乡野风情。茨菰骨感不羸弱,流泻蓬勃生机与活力,如同一个质朴谦和的中年人,内心盛满悲悯和乡愁。
冷冽霜天,煨茨菰汤,喝茨菰菜粥,煨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清凉古意。雪沫乳花,蓼茸蒿笋,清欢意味,一如乡土诗意茨菰汤。茨菰和空旷的乡愁绾结一起,诱惑味蕾,牵动情思,带给我良多的温馨和慰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戚思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加剧,昼夜温差增大,夜间往往会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华于地表与植被,便形成了细微的白色冰针或六角形霜花,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美丽如画。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一候豺乃祭兽。《逸周书》里云:“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兽之义,亦为人之本也。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进行了一次次的严峻考验。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低谷。离愁别恨,萧风冷雨,尽展深秋之苦,触及人心。三候蛰虫咸俯。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冷寂之美。大地苍生,经过了生机蓬勃的春,风风火火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了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蛰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了。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着来年的新生。
古代文人留下不少关于霜降的美篇。《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长卿的《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李白的《静夜思》,则别有一番意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虽非霜降日所拟,但月是秋夜明,“疑”是地上霜,故照理也是写于深秋。天宇湛蓝,皓月当空,月色如水,诗人自然思乡心切,浮想联翩,乡愁浓浓。而虞世南说“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春”,“岁寒三友”松竹梅不畏寒霜酷雪的精神,给予人逆境中奋发的力量。
我故乡地处苏北里下河腹地,老家人在有霜的日子,喜用一个动词来形容霜的驾临,谓之“打”霜。还将立春叫“打春”,雷鸣叫“打雷”,闪电叫“打闪”,连衣服淋湿了也叫“打湿”……朴实逼真的方言,传承了原汁原味的原始生动。但对雪的称呼则不然,一般都叫“哈雪”(下雪的意思),也有叫落雪的。儿时的我爱雪,曾为雪打抱不平,问过母亲这个问题。母亲说,霜多好啊,胸怀坦白,光明磊落。不似雪,有点“阴阳怪气、躲躲闪闪”的,总是选择在天阴沉着脸的时候“下手”,看似飘飘忽忽,却让人很是压抑。而打霜的日子都是大晴天呀,它是夜半生长的精灵,到凌晨最为浓重,却又把自己置于阳光下“献身”了。
有农谚:“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在那物质匮乏粮食奇缺的年代,莫说少一箩,少一把都会让母亲心疼得要命!霜降至,正值“三秋”大忙季节,农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趁着好天气,抢收金灿灿的稻谷。过去,老家有“立冬不种田小麦”之说,要赶在立冬前,油菜播下地,种麦刻不容缓。人们摘完棉花,拔回秸秆,整地打凼。“下半年不打凼,春上无指望”。庄稼人善于看霜识天气,初霜开始,便有条不紊地安排农事,“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在秋霜的浸染下,漫山的红枫、梧桐装点着似锦的晚秋。霜,看似冷酷无情,附在瓜果蔬菜表面,却有益无害。看,满树红灯笼似的柿子,是晚秋一道靓丽的风景,霜后的柿子尤为光鲜、甜润;瞧,打霜后的青菜萝卜呀,吃起来也脆爽爽,甜丝丝的。那是岁月的回甘,浓霜的深情惠顾。
霜降至,天变冷,却浇灭不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酷爱。那时,学校一律放“农忙假”,一周或十天半个月的。既助种田父母缓解农村大忙“燃眉之急”,又让孩子们体验“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天才麻亮,大人们早就下田收割稻子了,临走前再三叮嘱家里的孩子们:别睡过头了啊,等会儿到田里拾稻穗,去迟就被人家拾光了!晨曦未露,广袤田野里就开始喧腾了,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像赶集似地集中到田地里忙乎起来。大一点儿的孩子懂事、勤快,能帮父母割稻谷,捆稻谷,扛稻把;很小的孩子边拾稻穗,边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碰到稻禾上的禾虾(稻蝗)“呼”地一声飞起来,他们会快速地追赶过去,小手儿迅猛一抓,眨眼工夫,一只飞跃灵活的小禾虾就被收入囊中。天大亮时,家中猫犬鸡鸭也摇着尾巴赶到田里凑热闹了。镰刀的嚯嚯声,大人的说笑声,小孩的嬉闹声……奏响一支秋收大忙的乐曲,飘荡在村庄上空。
记得那时候,老家人爱把较重的霜叫作“白头霜”。在乡村泥路上,常常可以看见那一径一夜白头的野草,那地面上一层晶莹透亮的白霜。土屋上的黑色麦秸草也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清冷与美白。放眼望去,庄稼田里白茫茫的一片。经过田边,总能看见霜华如花,开得密密麻麻。可待走近看时,这些花仿佛一下子凋谢殆尽,只剩下连成片状的白色颗粒,飘飘洒洒地覆盖在泥土上面。但走远了再看,草色如旧,一朵朵晶莹素色小花儿插满了田野、丘陵,美得如画一般。霜,这个神秘而可爱的精灵,是对大地的礼赞,对秋叶的赞美,是对小溪、小河那薄薄冰块的成全。暮秋之美,不在花的绚丽,而在叶的斑斓,在水的亮亮闪闪。平素不曾注意到的树木、花草、溪流,到了这季节,“摇身一变”,换上新装。一切的一切,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如今,身居异地都市的我,再也寻不见儿时的“霜美”图画。但每逢霜降时节,我会千方百计在自家“空中菜园”里,快摄一幅幅霜与植物约会密语、甜蜜滋润的幸福画面。霜降,就是诗的节气,是画的节气。当霜凝大地,漫山红遍,秋天,积蓄了一生的能量,捧出她生命最后的杰作,纵使叶落归根,化为泥土,亦义无反顾。
烟雨东江(十七)
□牟国志
(接上期)再说何云彰在山下凉棚里,凉茶是喝了一碗又一碗,吃了香蕉,又吃了菠萝,左等右等,还不见浩天归来,甚是着急,以为浩天遭遇不测了,正想也往山上闯时,忽见一队人马簇拥着一顶小轿,急急地从山上下来。
待人马快到跟前,何云彰起身去看时,忽见前头一人小跑过来,躬身就拜:“晚辈李彪,见过老前辈!”
何云彰大吃一惊,忙拱手回礼:“哦,是李头领啊!不敢不敢,让老朽受宠若惊了!”
何浩天也走了过来,说:“伯父,前嫌已经冰释。李头领是特地来接您上山叙旧的。”
何云彰闻言大喜,连说:“那就好了,那就好了!”遂上了轿,一行人又浩浩荡荡地上了山。
到了山寨,李彪吩咐杀鸡宰鹅,大摆宴席,与众兄弟一起为何云彰叔侄接风。一时间,觥筹交错,欢声四起,好一个情笃笃意绵绵之乐哉!
席间,李彪再次向何云彰表示了歉意,道:“多亏浩天贤弟猛击一掌,振聋发聩,使我幡然醒来,不然这过节继续下去,便会酿成大错啊!”
何云彰道:“前嫌尽释就好了,本就是一家人。只望今后互相多些照应,老朽虽然不才,但凡有用得着老朽之处,自当在所不辞。”
李彪道:“那是那是,晚辈这里也会如此。前次所劫之船、货,这两日必当完璧归赵。而从今以后,博罗而下之几十上百里水域,我将告诫兄弟,对惠州商会的所有商船,绝对秋毫无犯!”
何云彰抱拳致意:“谢谢,谢谢!李头领之大德,云彰代惠城各位商贾大佬,在此深表谢意了!”说着,何云彰从随身所带的包袱中取出一个小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五根金灿灿的金条和一张五百两的银票。何云彰说:“我知道山上经费紧张,这几根小黄鱼和这张银票,是我东江商行和惠州商会对山寨的一点资助,还请李头领笑纳。”
李彪赶紧推辞:“使不得,使不得,老前辈这样,真要羞杀李彪了!”
何云彰道:“李头领休要推辞,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而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只望你们能以安天下为己任,拯斯民于水火。所以这点心意,你是不能推辞的。”
一番话说得李彪心潮澎湃,便将小盒子接了过来,道:“谢谢前辈厚爱!李彪这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何云彰道:“我对你们有两点要求。”
李彪说:“前辈请讲。”
“一是不要滥杀无辜。二是不要戕害百姓。”
李彪道:“我一定牢记老前辈的教诲!”
酒至半酣,李彪对何浩天说:“贤弟呀,我李彪佩服的读书人不多,您算是一个。看您今天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不卑不亢;说起话来绵里藏针,有理有节,愚兄是心服口服,甚为感佩!”
何浩天谦虚道:“哪里,哪里,兄台过奖了!”
李彪道:“贤弟不必过谦。愚兄有个不情之请,不知贤弟可否接受?”
何浩天道:“兄台请讲。”
李彪道:“贤弟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干一番事业可惜了!愚兄想请贤弟屈尊来我山寨,担当军师之职,与愚兄一起叱咤风云,共享荣华富贵!”
何浩天抱拳致意:“甚谢兄台厚爱!只是,愚弟乃一介书生,胸无大志,自甘平庸。凭着读过一点诗书,只想为弟子授业解惑,挣几文束修,能养家糊口而已。况且,愚弟懒散惯了,断受不了军纪帮规的约束。所以,万万不敢从命,还望兄台见谅!”
李彪听了,叹了一口气:“唉,人各有志,贤弟如此,愚兄就不勉强了。”
……
那天,李彪的山寨上如逢年过节般,主宾互敬,高潮迭起,直到夕阳西下,才席终人散。李彪派出了一帮得力兄弟,一路护送何云彰叔侄回惠城。
第二天,东江商行的船与货送回到惠州,还附上了一些珠宝和古玩字画。
从此以后,凡东江商行及惠州商会运往广州的货物,一路均畅行无阻。李彪常常单独潜往水东街,到东江商行找何云彰、何浩天饮茶聊天,相互间的一些困难,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何云彰二人也时不时到山上走一走,尝尝林中野味,饮点乡间米酒,彼此之间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第八章
鹤驾天国悲长祭 魂归西山佑子孙
清同治年间,何云彰病逝了。
何云彰的去世,享尽哀荣。本来,按照逝者生前的嘱咐,一切都要从简的,但何云彰为人实在太好,商界政界、亲朋好友都认为一定要操办一下,以缅怀逝者,寄托哀思。何云彰的夫人和儿子们拗不过大家,这才答应设个灵堂,供大家祭拜;顺便做个法事,超度一下亡灵。
灵堂设在何家大屋的厅堂。正中挂着何云彰的遗像,用黑纱衬托。门口挂出用土纸连接剪成的串纸,名曰“发丧”。何云彰的遗体停放在大厅中央。屋内摆有榄、糖块、纸钱香烛,以及“祝居早安”白毛巾。又砍来青竹两根,去掉枝叶,放在遗体两边,作为梯子,可以一步一步爬上天去。又将一对灯笼吊挂在门前。灯笼用白纸粘糊,用蓝色水写字,一边写一个大大的“何”字,一边写享寿六十有五。按本地俗例,死时多少岁,男的加三岁,女的则加四岁,“死人报大数”之俗,就是这样来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