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心东边岸边有座山,叫蟠龙山,山上有两座塔,文光塔和蟠龙塔。
这可是柳州赏城景的绝佳之位,走在蟠龙山上,一步一登高,步步景不同,不说极目千里,那整个“柳州岛”,一江两岸,一山两边的柳州城全貌都是尽收眼底的,当然了,现在柳州城中高楼林立,想一眼看完全城,还是有点看不透的。
随着城市文旅的兴起,柳州打造的“百里柳江”,特别是夜游景观,成为了地方的特色,蟠龙山经过改造点缀,一山两塔,江,山,塔,城相互映衬,也就成为了此路线重点的景观之一。
那这两座塔,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蟠龙山上的双塔,历史说远不远,说近也近,矮处的蟠龙塔,大概兴建于九十年代;而高处的文光塔,可追溯的历史可就可以往前二三百年,也重新修整于九十年代。
据老柳州人回忆,以前蟠龙山上最高处,只有一座塔,方位在城偏东,所以当地人就叫东塔。
此塔始建于何时,具体不详,当地地方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马平县志》中,还没有关于此塔的任何记载,不知道是忽略了,还是当时塔还没有建,所以现在关于此塔建造时间有几种说法。
但到清道光七年(1827年)时,一个游历到柳州的南京人张宝,画下了一幅《龙城话旧图》,在蟠龙山顶的位置上,很明显的就有画有一座塔,
古人为何在此处建塔,本地也没有什么故事流传,也很难考究了。
按古代建塔的习惯,建塔的理由无非就两个,一是讲敬佛,二是讲风水。历史到明清时期时,佛塔在城市建中的影响已经很小,基本上很少有地方因佛而建塔了,但塔本身带有的“风水”的意义,倒成为民间最喜欢建塔的原因。
风水塔中,又有两种是最常见的,一是文塔,也叫文笔塔,文昌塔,古代崇文重儒,建塔的目的就是为了兴盛当地的文脉,文运,塔里一般主要供奉“文昌”之类的大神;二就是建镇水,镇山,镇邪的塔,建这种塔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加上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当地人带来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这种天灾往往靠人力不能克服,这的情况下,只能依托“风水道法”这样的理论,建一座高塔来求心安了。
像在广西区域,各地现存的,曾经存在过的古塔,当中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沿江沿河之处,如之前介绍过的桂平东塔,南宁青山塔,横州承露塔,贵港安澜塔,等等,基本上离江河都没几步路。翻看他们的历史,多有“镇水”之意,因为生活在江边,遭遇的水灾多,人们希望建塔来“镇压”,达到生活无灾无难的祈愿。
这类风水塔通常选择在高处,有着象征意义,“塔高而大,镇而有力",同时,“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在高处的塔上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而在山下看塔,也增强了他的标志性和象征性。
柳州的这座古塔,应该也是这种风水原因才建造起来的,选择蟠龙山建塔,自然有那个时代的风水大神目光,但具体的故事,在塔的周边没听说有相关的碑刻,加上当地自乾隆二十九年后,二百余年来,此地也没有兴修新的地方志,坊间对此塔也过于习以为常,最后也就没有留下相关的人文记录。
到如今,就很难说出此塔曾经的一二了。
等当地文史再次记录这座古塔时,已经是民国25年(1936年)了。
1936年6月1日,粤、桂系的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领衔发布《六一通电》,联合反蒋,史称为两广事变。柳州可是桂系重要的“军工之城”,也是桂系反蒋的重要支柱,军事产业重地,在蟠龙山下就有着桂系的兵工厂,因为蟠龙山上的宝塔高大明显,容易成为空袭的指引路标,参照方位物,所以,为避免被空袭,当局下令拆塔,最后古塔就仅剩残高二米余。
直到九十年代,为了打造柳州,恢复蟠龙山历史风貌,柳州市在古塔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七层宝塔,高约十五米,平面呈正六边形。塔身系筒体结构,料石基础,底径六米,青砖砌筑,墙厚一米余,南北墙设龛,西向为券拱门,逐层内收,有梯可上。
起名:文光塔。
同时,又在低势低一点的山头之上,又增建一座七层六角宝塔,高二十六米多,底层直径也是六米,飞檐翘角,绿色琉璃瓦脊,上有各种动物造型的脊兽。
起名:蟠龙塔。
一山两塔,一上一下,一“胖”一“瘦”,成为柳州城边独特的城市风光景致,
正所谓:
一山两塔有高低,
文光蟠龙各不同。
谈今论古江依旧,
壶城已然史千秋。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