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踏“云”而上,乘“数”腾飞

旅游资讯 11 0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霁瑶|宁夏报道

九曲黄河,奔流迂回,经过漫长的河流沉积作用,孕育出沃野千里的塞上江南。这里既有大漠孤烟的壮丽,又有水乡泽国的柔美,古老的文化遗存与现代城市风貌交织,这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下黄河富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为宁夏确定的发展定位。为此,宁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大河之治,以水清岸绿守护“母亲河”岁岁安澜。

同时,这个内陆自治区也在积极寻求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在 “东数西算”的历史性机遇下,宁夏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建成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让内陆腹地、沙漠戈壁、强烈日照、冷冽寒风……这些看似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独有优势。

如今这个既不沿边又不靠海的自治区,正踏“云”而上、乘“数”腾飞,谱写黄河远上“智云”间的塞上江南新篇章。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赴宁夏多地采访,探寻报道这片土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宁夏有“数”

宁夏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风光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优良,PUE值(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总体较低,宁夏中卫市更是国家认定的最适宜建设数据中心的一类地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宁夏探访过程中发现,在中卫,数据中心“抢滩登陆”戈壁滩,全国各地的数据在此汇聚、储存、流动和交互;在银川,数字应用场景越发丰富,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上下游企业扎根于此。

近年来,宁夏立足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统筹规划全区数字经济空间布局,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布局了“一带一核一节点多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到35%,比2021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中卫的科技产业园

西云算力的数据中心

中卫市中关村中卫园

数据中心登陆戈壁滩

沙漠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难题。而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宁夏中卫市,幸运地找到了转型的突破口。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宁夏成为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中卫市被确定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宁夏发展改革委”)获悉,中卫市在全区数字产业发展的职责是建设大数据产业中心市,以及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10月的中卫,温度适宜,天气晴朗。从市区向北驱车10多公里后,便是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处戈壁滩,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一块块光伏板。

“我们已经进入西部云基地了。”正在驾车的宁夏西云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云算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是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那是中国联通的,那边还有中国广电、亚马逊云科技的数据中心。”顺着上述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座座伫立在戈壁滩上的方形建筑。“最早看中这块地方的其实是亚马逊云科技,也是在他们的带动下,慢慢有了第二家、第三家,直到现在。”该工作人员说。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副总裁姚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3年亚马逊云科技经过了多方考察之后选择了中卫,在这里建设云基础设施区域,服务全国各地客户。随后,亚马逊云科技与宁夏本土企业进行合作。2017年,由宁夏西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宁夏)区域正式开放。

“这样的布局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是一脉相承。我想这对于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推动绿色中心和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姚骁说。

下车步行没多久,记者来到西云算力的“中国大脑数据中心”,这是宁夏首个全自然风冷30kW机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走进机房,温度凉爽适宜,数百台服务器正在嗡嗡作响,指示灯明灭起伏,这些运作中的“最强大脑”正在为全国各地的人工智能、云渲染、高性能计算等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算力支持。

“传统机柜由于功率小,很费柜子。我们配置的是30kW高功率机柜,一个柜子里能放3台GPU(服务器),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外,我们采用的全自然风冷技术也是结合宁夏的自然禀赋,平时靠吸取外界的空气,然后做成混合风吹进来制冷,节省了电力成本。”西云算力数驱能源部总经理鄢晓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地理位置优越,到全国各大城市的距离均在2000公里以内;年平均气温8.8摄氏度,全年大气环境优良天数达280天以上,适宜建设采用全自然风“冷却降温”的数据中心;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几乎为零,适合建设高安全性的超大型数据中心……这是中卫发展数字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而且我们还有先发优势,相比其他西部地区,中卫发展数字产业早了差不多10年。”鄢晓平说。

“无论是算力中心建设还是数据产业发展,重要的是本地消纳能力的支撑。”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所所长饶少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宁夏政府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另外还积极布局算力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吸引优势企业落户等,这些举措都有力提升了本地消纳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宁夏发展改革委给出了一组数据:全区建设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平台)或智慧农业场景应用107个;住建领域打造“燃气安全监管场景”和“智慧工地监管场景”,在全区开工827个项目中接入实名制管理系统823个,覆盖率达到99.5%;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86个,培育106个企业级、13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高端装备等10条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拓展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中卫的亮点是算力、数据中心建设。若是去银川,你会发现他们在落地应用场景方面做得不错。”鄢晓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实际应用上,银川无疑走在了全国前列。”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子公司总经理何静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何静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银川市贺兰县的一所县级医院。此时,医生正在人工智能医疗系统的辅助下,为一位50多岁的女性诊疗。医生将病人的病情信息输入后,AI自动生成了注意事项和诊断分析,且相关信息都来自专业医疗知识库。

据介绍,该系统还能协助医生完成诸多文书工作,如病历的撰写、归档以及病人历史信息的整合分析。如果医生在记录过程中出现信息错误,AI还会及时提醒。

“这可以理解为给县级医院的医生做了个外挂辅助,通过我们AI助手的辅助,缩小他们与北京、上海等地医生的差距。”何静说,“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疏漏,比如注意事项有10条,医生在某些场合因为各种因素可能只记起来七八条,而AI能帮助医生补齐剩下的几条。所以我们做的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辅助医生。”

“是不是类似于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记者问道。

“不完全一样。医疗领域对严谨性的要求极高。传统的搜索引擎,知识库来自网络信息,常常有不准确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搜索引擎搜病情经常会感到恐慌。而AI医疗则不同,它的语料必须基于权威医疗数据,才能辅助医生作专业诊断。”何静回答。

“国家层面有东数西算,无论是自治区层面还是银川都有很不错的政策优势,我们也是希望借着这波优势,把成熟的AI产品应用到本地。”何静介绍。

银川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也给不少外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在银川旅游,每到一个酒店,我就要和马桶、窗帘、电视、空调说话,全都是语音操作。这种智能酒店在北京、上海虽然不算少见,但这边的普通酒店也如此,还是挺让我意外的。”北京游客张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宁夏发展改革委获悉,银川的定位是要建设数字经济创新总部核心,加快高端企业集聚,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 壮大智能终端、电子元件、电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 引领全区数字化服务业发展。

放眼整个自治区,数字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记者从宁夏发展改革委获悉,近年来,宁夏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推出200多个“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场景,“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的远程医疗体系基本建立。推动教育、医疗健康等行业由“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转变,培育129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

贺兰县的一家医院里,AI系统辅助医生问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霁瑶I摄

抢抓“东数西算”新机遇,宁夏有高招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正成为西部产业发展的热词。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同质化竞争”正困扰不少市场主体。

“在西部地区共同发力数字产业的当下,大家都有区位优势,自然禀赋都好,电价都便宜。作为宁夏的企业,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找到优势,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鄢晓平坦言。

对此,饶少阳认为,要打破同质化竞争,不能只靠修炼内力,还需打破区域限制,协同发展。

“宁夏可与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成立‘西部算力产业联盟’,共同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明确各地的产业重点,推动构建区域协同机制。此外,宁夏可以重点布局数据标注产业,这一产业对高端人才的要求并不高,适合依托现有人才基础快速启动,填补算力产业链的空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最后,还应加强分布式算力发展,与西部省份的算力中心协作,实现一体化算力布局,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饶少阳向记者描述了一幅协同发展的理想蓝图。

“辐射西部、协同发展,这也是宁夏作为西接资源、东连需求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职责所在。”饶少阳说。

除了同质化竞争,人才短板也是相关企业的共性问题。在调研中记者发现,部分宁夏本土的数字企业,将核心研发团队放在北京、上海等地,宁夏地区多为运维团队。

“我们缺的并不是运维人员和普通研发人员,主要是高端研发人才。”鄢晓平直言。

为此,当地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口。鄢晓平所在的公司就和宁夏大学共同成立了“微专业”,让学生在空余时间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的知识,共同培养人才。

“我们是宁夏医科大学的实践基地,他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在我们这边实习,素质不错的学生就会被我们留下来。所以这些年公司也逐步建立起了本土团队。”何静说。

谈及宁夏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力点时,饶少阳认为,接下来宁夏还需进一步完善算力相关产业链条,挖掘数据价值。

“宁夏的数据中心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吸引众多企业入驻。然而,目前还缺乏上游技术研发和下游增值服务,尤其是在高附加值环节,如算力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维集成等,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宁夏的数据资源还需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挖掘其潜在价值。”饶少阳说。

不少宁夏本土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落地宁夏。

2024年,西云算力被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链主”企业。对此,鄢晓平表示,“链主”企业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责任。“我们正在尝试一种合作模式,简单来讲就是面向创业阶段的企业、开发者,比如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教育企业,给他们提供较为低价的算力服务,试着将这些企业培育起来。同时,我们也会帮助他们争取优惠政策,以此吸引他们落地宁夏,助力宁夏整体产业升级。”

如何吸引更多数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饶少阳也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他认为,宁夏可在绿能资源方面下功夫。“大模型训练具有高度集约性,对能源的需求远高于云计算场景。宁夏若是能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将对企业产业更强的吸引力。”

“在某些新领域,宁夏可以先行先试,比如公共数据的开放方面,重点探索,做出示范,吸引更多企业落地。”饶少阳补充说。

大河之治的“上游担当”

黄河宁夏段以黑山峡为起点,流经宁夏397公里,是我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富,因黄河而美。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为宁夏确定的发展定位。2022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宁夏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坚定担当使命任务,宁夏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展现“上游担当”,先行先试,促进“高颜值”生态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塞上乐章。

绿树掩映下的银川承天寺塔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霁瑶I摄

西北城市也有“高颜值”生态

此次调研,宁夏数个城市给记者轮番带来了“高颜值的震撼”。

银川,这座西北省会城市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天蓝、路宽、树多、水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慢行绿道,甚至比某些城市的机动车道还宽。

“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大西北很不一样?毕竟我们是‘塞上江南’嘛!”一位银川居民自豪地对记者说。漫步在银川金凤区北京东路,这位市民着重向记者推荐了银川的“七十二连湖”。“银川市区有很多湖泊群,一个连着一个。政府在湖边规划了步道,这个季节去湖边散散步骑骑自行车,别提多惬意!”他笑着说。

这让记者对素有“一城湖光半城景”美誉的银川有了实感。

省会城市如此,其他城市又如何?

视线转向中卫。这座城市因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历史上曾饱受风沙侵蚀。1955年,中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中卫建立。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在此得到创新和推广应用,这项技术也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并把沙漠向后逼退25公里。从此,中卫成为荒漠化治理绕不开的一个城市。

来到中卫市区,初秋季节,树木逐渐被染上了黄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美丽,眼前这座被大树环绕的城市与刻板印象中的沙漠城市完全相悖。“沙漠在哪儿呢?”记者问一旁的司机。

“在景区呀!我们当地居民都开玩笑说,现在治理效果好了,沙漠得作为珍贵资源保护,再治理全都变绿了。”司机笑着说。此话虽有玩笑成分,但由此可见,“沙进人退”已成历史。

当汽车驶过中卫高铁南站黄河大桥时,只见桥下的河流,河水清澈、碧波荡漾。

“这是黄河吗?”记者不禁问道。“这就是啊!”司机回答。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如今换了容颜,不禁让人感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终成现实。

数据也证明了宁夏生态保护的成果。记者从宁夏发展改革委获悉,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1.35%,总体输沙量从最高的上世纪90年代1亿吨左右减少到2000万吨左右,2023年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7.3%。全区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连续8年达到300天以上,黄河宁夏段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宁夏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区域发展,也是其重要的使命所在。

“黄河流经宁夏的先天自然条件以及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特有的地理地势,使宁夏成为全国重要生态节点、重要生态屏障、重要生态通道,这凸显了宁夏稳定季风界线、联动全国气候格局、调节水汽交换、改善西北局部气候、阻挡沙尘东进、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生态地位。”宁夏发展改革委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根据宁夏发展改革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宁夏正聚集多个维度,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顶层设计方面,当地成立由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任“双组长”的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多个文件,率先颁布实施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率先制定印发“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方案。同时,实施黄河宁夏段防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并深入推进节水控水行动。

为了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宁夏以发展特色产业为路径,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宁夏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独特优势,集中优势资源要素发展“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加快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宁夏还积极打破区域限制,深入推动区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落实与甘肃、内蒙古跨省份河流河湖长制工作和水污染治理协作联动长效机制,陕甘宁蒙四省份五市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联合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与甘肃、内蒙古分别签订1亿元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成为沿黄九省区中首个与上下游建立横向补偿机制的省份。大河汤汤,华夏泱泱。

在新征程上,美丽宁夏正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谱写塞上江南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标签: 宁夏 鄢晓 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