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旅游资讯 11 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时代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数字文旅产业已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沉浸式文旅体验,重塑文旅融合新维度。秉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理念,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底蕴与特色,积极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及景区景点的数字化转型。支持当地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开发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聚焦“小切口、大场景”创新文旅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此外,积极引导数字经济企业与研发力量深度参与,共同探索并推广文旅产业数字化的先进应用与成功范例,从而提升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强化技术引领,塑造文旅品牌新高度。坚持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树立数字化思维,进一步加强文旅管理部门的职能整合,促进文旅产业数字产品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旅产品。大力推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运用5G、VR、AI等前沿技术,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革新,如实现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地标的数字化互动体验,生动讲述城市独特的历史人文故事。

前瞻布局元宇宙产业,引领文旅未来新方向。抢抓元宇宙新赛道,构建文旅产业新生态,下好元宇宙“先手棋”。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和引导创新创业,率先打响元宇宙产业品牌、构筑产业生态。抓住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场景内容三个关键,加快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大力推动XR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杆应用。

加强数字文化业态创新,释放消费潜能。要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AI、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实现文化消费内容的持续创新和文化体验的全新升级。促进数字动漫、云端旅游体验及智能传媒等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的蓬勃发展,加速文化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

探究文旅深度融合特色模式

城市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典范——“沉浸式文旅体验”模式。深入挖掘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紧跟文旅产业升级趋势,精心策划具有颠覆性创新、高度沉浸感与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文旅项目。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迭代,为沉浸式文旅体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打造数字藏品等新型文旅产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建智能虚拟导游等创新应用。

构筑乡村文旅融合新生态——“环城绿野,农事旅居”模式。此模式可巧妙搭建乡村与城市间的桥梁,促进二者间的良性互动。鼓励游客利用闲暇时光自驾前往城郊乡村,体验农耕乐趣与乡村旅居,充分挖掘并展现乡村自然景观的旅游与休闲双重魅力。同时,也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乡村文旅的虚拟场景,如虚拟农场、古村落复原等,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打造沉浸式乡村文旅体验项目,如VR农耕体验、非遗手工艺制作体验等,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入了解乡村文化,提升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引领旅游景区文旅融合新高度——“游憩为魂,极致沉浸”的体验模式。依据当地景区特色资源,创新游憩形式与内容,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全方位提升景区品质,打造集观光、游憩、深度体验与心灵感悟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数字孪生技术、AI数字人等技术可应用于景区导览和讲解中,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游客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获取详细的景点信息、规划游览路线,甚至与虚拟角色互动,深入了解景区文化和历史。在明确主题与项目规划的基础上,着重于游憩节奏与方式的创新探索,引入更多互动性与体验性强的活动项目,激发游客的主动参与热情,使其获得更加丰富立体、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

科技与非遗相互赋能的活化利用

一是发挥传统技艺的独特作用,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品牌。把“互联网+”、VR、AR等高新科技元素融入非物质文化产品设计,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增强非物质文化产品魅力,提升非物质文化产品价值。

二是利用现代科技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融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跨行业衍生品,开发多种具有非遗元素的现代商品,如玩偶、面具、戏装、生活日用品等,让非遗商品变成人们生活中经常性的文化消费,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喜爱非遗、享受非遗。

三是非遗进校园,文化续传承。非遗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非遗的口传身授以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同时,数字技术也使非遗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听讲和观看,而是可以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进行。例如,利用VR技术让学生参与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课题编号:C2024107〉)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