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的歌声……
2024年10月19日,围绕“凝聚乡情,团结奉献,共享资源,增进友情,共谋发展”为宗旨,吉安市湖南商会组织开展了参观考察学习延安、西安旅游之行。在李好学会长、戴长春监事长的带领下,2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延安南泥湾——
, 旅途中, 风似乎也带着几分历史的回响,轻轻拂过车窗,与我们同行。车内,一曲《南泥湾》悠扬响起,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引领着我们的思绪,飘向了那片被岁月镌刻的土地——南泥湾。
“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
歌声里,男生的嗓音嘹亮而高亢,如同晨曦中穿透云层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女士的旋律则温婉细腻,如同山间溪流,潺潺流淌,讲述着温柔与坚韧并存的故事。这歌声,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更是对南泥湾精神最质朴的颂歌。
随着车轮的滚动,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一步步靠近那片曾见证无数汗水与奇迹的地方。南泥湾,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一片土地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勇士们,以铁锹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这片荒凉之地绘就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将南泥湾从荒芜变为“陕北好江南”。那是一片用信念和汗水浇灌出的绿洲,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不屈与希望。
如今,当我们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目之所及,不再是昔日的荒芜,而是满眼翠绿,庄稼葱郁,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战士们劳动的号子声,在空气中回荡。南泥湾,已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红色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探寻那段光辉岁月,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南泥湾精神。
漫步在南泥湾的田野间,每一步都踏出了深深地思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与现在,引导着我们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同样的热情和坚韧,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南泥湾》的歌声依旧在耳边回响,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让我们带着南泥湾精神的火种,继续前行,在各自的旅途中,唱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改变历史的西安事变
参观西安事变旧址,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现场党史党课教育活动,让我们受益非浅。
10月22日,我们一行人来到西安骊山,现场真切感受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西安事变——
风起云涌的1936年末,历史的笔触悄然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卷,骊山脚下,华清池畔,一场足以改写中国命运的风云际会悄然上演……
秋风萧瑟,骊山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见证了蒋介石的莅临,他们以游山玩水之名,实则暗藏玄机,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布下剿共的密网。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当权者的算计,未能逃过张、杨两将军那双洞悉时局的慧眼。他们在洛阳、西安、临潼之间奔走呼号,一次次涕泪横流的“诤谏”,却如同石沉大海,换来的只是冰冷的拒绝。
终于,在那决定性的1936年12月12日凌晨,历史的车轮驶向了不可逆转的弯道。四时的寂静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撕裂,张、杨两将军的义举如同闪电划破长空,将华清池五间厅团团围住。子弹在空中呼啸,如同愤怒的火焰,灼烧着那即将倾覆的旧秩序。蒋介石在枪声与炮火中仓皇出逃,躲进了骊山深处那幽暗的石峡洞中,仿佛是历史对他的一次深刻嘲弄……
这一夜,骊山不再宁静,它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西安事变,这一突发事件,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震动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神经。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以高瞻远瞩的智慧,与张、杨将军携手,共同探寻和平解决之道,避免了一场可能摧毁国家根基的内战。
最终,这场危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到了化解,蒋介石被迫接受了抗日的主张,全民抗战的序幕缓缓拉开。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不仅是中华民族自救图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关键转折点。它标志着全民统一抗日战线的形成,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骊山,漫步在华清池畔,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仿佛依然回响在耳畔。骊山,这座见证了无数朝代兴衰更替的名山,又一次以它独有的方式,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再仅仅是周、秦、汉、唐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生动写照。骊山,以它独有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华民族,无论面临何种挑战,都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胡思琦、陈雨、康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