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城”下到几百米深矿井

旅游资讯 9 0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没有魏玛那样迷人的老城区,也没有柏林那样多元的城市文化,但德国东部工业城市开姆尼茨仍获得了欧盟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称号。近日,开姆尼茨与该地区38个市镇一起,公布了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活动计划——从明年1月起将举行大约150个项目和1000多场活动。《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率先体验了“欧洲文化之都”的文旅魅力。

位于开姆尼茨市中心的马克思头像

采矿展的宣传画

“马克思”不能离开城市
要说最能代表开姆尼茨的景点是什么?不管是开姆尼茨人还是游客,一定会说是马克思的巨大头像。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发布会的舞台背景是卡尔·马克思的巨大头像,在许多宣传册上也有马克思头像。这座重达40 吨、高度超过7米的青铜头像,位于市中心的布吕肯大街上,矗立于市财税局大楼前,由前苏联艺术家列夫·科贝尔创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像之一。头像下面的纪念碑浮雕上刻着“各国无产者联合起来!”字样。1971年头像隆重揭幕,25万前东德公民参加了庆祝活动。
开姆尼茨在前东德时期还一度改名为“卡尔·马克思城”。据中德广播公司介绍, 1953年是马克思诞辰135周年,前东德政府决定选一个城市冠名为卡尔·马克思城,理由是马克思是德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除开姆尼茨外,莱比锡等也是候选城市。但莱比锡是一个展览会中心,贸易比较发达,要与国外多交流,城市定位不太适合改名。而其他城市又缺乏像开姆尼茨这样深厚的工业文化。开姆尼茨的工业运动一度达到高潮,被称为“萨克森的曼彻斯特”。在当地庞大的工人阶层中,马克思精神就是一个护身符,极受推崇。为此,1953年5月前东德政府确定将开姆尼茨命名为“卡尔·马克思城”。
不过,1990年两德统一后,该市重新叫回开姆尼茨。经过30多年的城市改造,开姆尼茨的 “马克思痕迹”逐渐减少,马克思头像也成了唯一留下的与马克思有关的城市地标。尽管如此,开姆尼茨人对马克思的情感没有变化。每年5月1日,工人们都会聚集在马克思头像前,进行游行,争取权益。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开姆尼茨人自称“卡尔·马克思城人”。马克思虽然从没来过开姆尼茨,但当地人也不希望他离开。
“马克思仍然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至少所有在前东德长大的人都知道。”2025年开姆尼茨新闻公关负责人霍尔菲尔德女士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马克思头像在国民中存在感很高,有很多产品用它作为标识。比如,一名叫马丁的年轻创业者用创意后的马克思头像作为商标,制作T恤等产品,生意很好。另一位创业者的产品是五颜六色的木制和玻璃制马克思小头像。让记者惊讶的还有马克思牌啤酒,其中一款6瓶装售价高达15欧元。
博物馆里的“采矿热”
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首个开启的项目是开姆尼茨国家考古博物馆举办的采矿展。这也凸显了开姆尼茨的另一个特色——矿业文化。采矿展期间,参观者可以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里观看380件物品,了解厄尔士山脉地区采矿业的历史和影响。其中一个展品是一个欢迎酒杯,这是一种由厄尔士山脉的银制成的饮酒器皿,也是采矿业使萨克森州得以繁荣的一个例证。
厄尔士山脉又称“金属山脉”,蕴藏着各种金属矿藏。当地的采矿活动可追溯至中世纪。这里曾是欧洲最大的银矿开采地,19世纪末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铀出产地。800年几乎从未间断的采矿活动在这里留下了各种遗迹。2019年,厄尔士/(捷克)克鲁什内山脉矿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开姆尼茨的另一个展览活动是萨克森工业博物馆的展览,名叫“转型的故事”,展示了开姆尼茨的工业兴起、衰落和重塑。过去200多年,许多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技术和工业发展,如汽车制造、纺织机械等离不开开姆尼茨及其周边地区的贡献。如今,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仍然可以发现当时的工业魅力。
开姆尼茨剧院则将通过歌剧《鲁梅尔广场》将一段采矿历史搬上舞台。这部剧改编自1934年出生于开姆尼茨的作家沃纳·布劳尼格创作的同名小说。矿业文化也将是明年的文学节、纪录片展映等活动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矿工的工作和生活,记者一行还去埃伦弗里德斯多夫锡矿进行体验。大家先在地上博物馆了解了锡矿的历史,之后穿上矿工服装,乘坐专门的电梯下到几百米深的矿场。在老矿工指导下,大家用铁锤和凿子凿矿石,体会到了矿工的艰苦。
“紫色之路”
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参与面最广泛的项目,则是开姆尼茨与该地区的 38 个市镇一起开创的“紫色之路”。“取名‘紫色之路’是因为德国远足小径通常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比如有黄色、蓝色或红色。而紫色尚未使用,正好符合这个项目的与众不同。”霍尔菲尔德女士向记者介绍,名字还代表了文化之都 38 个市镇之间的象征性联系。此外,“紫色”在厄尔士山脉地区的足球比赛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着一种幸运色。
“紫色之路”邀请德国及国际重要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并分别在各个市镇的景区展览,反映这里的历史文化。像英国雕塑家托尼·克拉格的雕塑《堆》放置于小城巴特施莱马的温泉花园内,让人想起风化的岩石等自然现象。温泉花园紧邻前铀矿遗址。两德统一后,巴特施莱马被摧毁的温泉、村庄和自然环境得到修复。
德国女艺术家乌利·艾格纳的陶瓷作品“编号 3501”和“编号3502”在洛斯尼茨镇展出。她告诉记者,这两个作品是她与景德镇的陶工于 2019 年合作创作的。她还表示,厄尔士山脉地区曾兴起中国瓷器热,并为德国迈森瓷器提供原料。
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的特色项目还有不少,比如“3000个车库”,利用前东德时期遗留下的车库,重新设置成社会文化社区空间;举行老爷车、摄影等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