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洛阳城里探古今

旅游攻略 10 0

11月4日晚,来自13个国家的逾40位古典学专家学者参观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童林 张蕊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三朝古都洛阳,可谓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古都之一。“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与会外籍专家学者中,不少人对洛阳向往已久。

11月4日,来自13个国家的40余位外籍古典学专家到访洛阳,感受古今辉映的精彩、诗和远方的魅力。沿洛河分布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洛阳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见证着这座古都的历史风云,印刻着“五都荟洛”的传奇故事。遗址与现代城市共荣共生,一个个“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成为“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嘉宾们与“最早的中国”相遇。一个年轻的身影引人注目,16岁的俄罗斯女孩薇拉跟随母亲、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娜杰日达·沃尔科娃来到这里,她说:“我从小就对中国文化非常痴迷,来到河南是我最大的心愿。”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二里头呈现出的广域王权东方第一王都的气象,让母女俩惊喜不已。娜杰日达·沃尔科娃说:“通过博物馆多样化的展陈方式,我们得以看到那时黄河流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洛阳的博物馆在设计理念、文物展陈、技术应用、文创开发等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

深秋的晚上8点,龙门石窟景区依然游人如织。通过持续丰富夜间文旅产品供给,营造多元化、沉浸式文旅消费氛围,洛阳古都夜游持续“出圈”,龙门石窟、应天门、洛邑古城等文化地标成为广大游客和市民夜游的好去处。“我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缘由。夜晚的氛围如梦似幻,能让人在精神上感受到放松与平静,为龙门石窟增添了几分神奇的魅力。”北京大学意大利籍博士生白露说。

“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诸如中国与希腊等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在洛阳度过了穿越古今的一天后,希腊雅典科学院自然科学部院士安东尼娅·特里科普卢感慨,“现代生活的诸多面向,其根源皆可追溯至历史的深处。从过往的兴衰更替、经验教训中汲取灵感与警示,是我们应对当今复杂多变形势的智慧源泉。”

夜色中,卢舍那大佛慈祥淡然的微笑感染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着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深厚文化自信,这座古都的悠长文脉在街巷阡陌中绵延流淌,文明之光在高堂广厦间相映生辉。

用文明与思想碰撞出绚烂火花

——专访英国利兹大学中世纪史荣休教授伊恩·伍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蕊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汉青 杨佳欣

“这件文物制作得实在是太精美了。”11月4日,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英国利兹大学中世纪史荣休教授伊恩·伍德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前一边欣赏、拍照,一边感叹道。当天,来自13个国家的40余位古典学专家学者参访郑州与洛阳两地,在河南博物院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近距离观赏制作精美的文物,感受泱泱华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4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人们看到我觉得很新奇,但现在完全不会了,说明他们已经非常习惯看到外国面孔了。”伍德笑着说,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开放性。这是伍德第八次来中国,但却是第一次来河南。此次选择到河南参访,是因为他听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于是想要亲自到这里一睹河南的风采。

“在西方,很多人对中国这些更早期的遗址不太了解,所以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很有趣。”在郑州,伍德还看到了3600年前的城墙,被商都的规模所震撼,“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都城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管理城市与民众的。”参访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后,伍德对于中国早期的发展历程更加感兴趣,他告诉记者,他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探索河南,也对后续的行程充满期待。

伍德认为,了解自己国家和世界的历史与发展进程,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因此人们需要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与思考。“即便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对古典学有了一些新的认知。”伍德说,比如英国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所指出的古罗马文明的残暴性,完全改变了他对古罗马文明的看法,他也因此对英国与欧洲的一些历史性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是时代的主宰者。”伍德表示,类似世界古典学大会和走读中国之中原行这样的交流机会越多越好,文明与思想相互碰撞,才能擦出更多绚烂的火花。

带着《论语》上大会

——专访英国伦敦大学古代史教授莱娜·鲁宾斯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汉青 杨佳欣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11月4日,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外籍嘉宾走进“十三朝古都”洛阳,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探寻“最早的中国”,并夜游龙门石窟,感受古都悠久的历史文脉。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古典系古代史教授莱娜·鲁宾斯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将带着《论语》参加今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为什么一位英国教授却对《论语》情有独钟?莱娜·鲁宾斯坦告诉记者,《论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书中强调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与西方哲学中的一些理念存在共鸣,希望能够通过研究《论语》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我选择了《论语·子路》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讨论‘父亲偷羊,儿子到底该不该举报’的问题。”莱娜·鲁宾斯坦告诉记者,她的发言主题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定的,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情感,涉及伦理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研究不同文化对这种潜在矛盾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她说。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莱娜·鲁宾斯坦仔细端详每一件文物,不时拍照记录。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件文物引起了她的关注,那是1980年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玉牙璋。“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青玉牙璋,因为牙璋是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的象征,这也是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

在莱娜·鲁宾斯坦眼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仅布局合理、设计优雅,藏品也十分丰富。“除了玉器、陶器和青铜器,我还看到了记载‘大禹治水’和‘涂山之会’的典籍资料,这些都加深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的古典学研究。”莱娜·鲁宾斯坦说。

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交流与传播

——专访希腊雅典科学院院士埃曼努埃尔·格杜托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童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魏凯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无疑为我们理解各种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1月4日,希腊雅典科学院自然科学部院士埃曼努埃尔·格杜托斯在洛阳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很高兴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传承性发展。

“在这座博物馆中,数字技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溯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展示出众多历史关键节点与重要阶段。”埃曼努埃尔·格杜托斯表示,此次中原行为他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埃曼努埃尔·格杜托斯表示,希腊历史悠久,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的数字技术应用让他感受到古老文明在现代所焕发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不仅如此,通过三维影像空间、LED矩阵数字影像等数字技术,‘最早的中国’生动地展现在我面前。”

“数字技术在不断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助力文化交流与传播。”埃曼努埃尔·格杜托斯认为,在回溯历史的同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清晰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也增进了年轻一代对古老文明的认知。

文明互鉴,美美与共。对人文交流,埃曼努埃尔·格杜托斯充满期待:“古典文明是研究文明的基础。在古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得以体验不同文明的丰富内涵,实现多层次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