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霞
10月下旬,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两棵600岁古银杏树再度迎来了最佳观赏期。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紫竹院东北侧、长河岸边的明清皇家寺庙真觉寺,又被称为五塔寺,院内有闻名遐迩的金刚宝座塔,还收藏了大量的精品石刻文物。
笔者去五塔寺内观赏银杏时,两株古银杏叶片渐黄,与雄浑古朴的金刚宝座交相辉映,共同组合成北京深秋美景。在金刚宝座北侧,有两座体量庞大、雕饰精美的八角形石质须弥座式塔座,十分引人注目。一番打听才得知,这两座雕饰精美的须弥座原在北海公园北岸西天梵境大慈真如宝殿(天王殿)内,是乾隆皇帝为庆祝母亲崇庆皇太后的八十岁大寿而建的铜塔塔座。250多年过去了,这两座须弥座经历了什么样的过往,又怎么被收藏在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呢?
残存的塔座 摄影:闫霞
铜塔旧影 摄影:菲尔曼·拉里贝(法国)
铜塔嵌有712尊佛像
佛塔源于古印度,原为收藏高僧遗骨、供奉舍利、经卷的佛教建筑,俗称宝塔、浮图。东汉时期,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历史上,北京地区曾经遍布着数量众多的佛寺,这些佛寺中的佛塔融合中国亭台楼阁和古印度佛塔的精粹,有了许多创新和改进。比如,著名的辽代天宁寺塔、元代妙应寺白塔、明代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等。为了显示佛法无边、佛力广大,显示神秘感、仪式感和庄严感,大多佛塔修建得很高。根据力学原理,高大建筑需要坚实牢固的地基做支撑。中国古代殿宇建筑因为承重需要,多在下方放置柱础,受这种建筑的启发,为了保证佛塔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在平整夯实的地基上方往往又建设塔座。
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这一对塔座,为青白石质地,八角形须弥座式,座高1.03米,座面呈倒梯形,直径2.23米,每面均宽0.9米。底部雕刻圭角云纹,口沿装饰莲花,束腰处浮雕宝瓶及绶带,下沿浮雕缠枝纹围绕的佛八宝。两个塔座体量庞大,材质精良,雕饰精美,具有清代乾隆时期石质建筑繁缛华美的程式化风格,是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现存塔座中的精品之作。
北海位于故宫西北部,东靠景山,南临中南海,北接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优美的前“三海”之首,因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而广为人知。最早它只是一处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岛名“瑶屿”。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后,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在岛顶建广寒殿。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年),开始挖湖堆山,改瑶屿为“长松岛”,扩建瑶屿行宫,增建瑶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年),金世宗仿照宋徽宗在汴京所建艮岳,扩建长松岛,并从艮岳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东北郊以瑶屿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当时将挖出的土废物利用,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至此,北海基本形成了如今的皇家宫苑格局。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位于北海公园太液池北岸,是园内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也是一组文物价值很高的古建筑群。原为明代西天禅林喇嘛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万历帝为其母李太后建造的皇家寺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为西天梵境。民国时,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捐资修葺,后渐荒废。1980年,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
西天梵境坐北朝南,为轴线式的三进院落,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南向额题为“华藏界”,北向额题为“须弥春”。从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真如宝殿、七佛塔亭,到琉璃阁、石经幢、石塔,错落有致,美轮美奂,处处显示出佛教圣地的庄严肃穆和皇家寺院的奢华大气、庄严神圣。其中大慈真如宝殿是该皇家寺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整座大殿由24根高达10米的楠木大柱支撑,殿中的大木、斗拱、飞檐、望板等全部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且不施彩绘。大慈真如宝殿和明十三陵长陵的祾恩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完好的两个金丝楠木大殿,也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官式建筑。
清代皇帝每年都要到寺中拈香拜佛,是皇室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殿内匾额“恒河演乘”,为乾隆皇帝御书。大殿内供奉三尊佛十八罗汉像和两座铜塔。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分别成造大西天三层七重檐八方铜塔一座。”两座铜塔同高,均为6.59米,分别嵌有712尊无量寿佛像,塔座为石质八角形须弥座。
日军侵华期间,搜刮劫掠了不少中国文物。1945年,这两座铜塔被日军拆除,准备运至天津大王庄卜内门仓库,而后再运往日本。所幸因日军战败投降,铜塔才没有流失到国外。北京档案馆存《赴津运铜日志》记载:“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月十七日,北海公园会同北平市政府、中南海、中山公园、故宫、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共7人赴天津市政府洽办运铜,内有铜塔,二月二十八日运抵北平。”铜塔运回后散置在大慈真如宝殿前院内,后被按废铜处理。
1966年,大慈真如宝殿内的三世佛及石质须弥座佛台被拆除,三尊铜佛像各重约5吨,拆除后运到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仓库,后由市文物工作队收回,1981年调拨至戒台寺。1979年,大慈真如宝殿内东西山墙的须弥座佛台,调拨给法源寺。2008年,北海公园根据清皇室档案记载,复原了殿内两座七层八方铜塔。
两座铜塔历尽252年的坎坷波折,铜质塔身均已被毁。幸存下来的两座石质塔座,被调拨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追溯两座石质塔座的前世今生,它们颠沛流离、历尽劫难,演绎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历险”。
乾隆给母亲祝寿建铜塔
乾隆在少年和青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政治哲学的熏陶,并以之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他深知“孝文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也明白自己践行孝道对臣民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同时他也事母至孝,留下了很多孝敬母亲的佳话。北海公园西天梵境中包括大慈真如宝殿和其中的两座铜塔,以及承载铜塔的两个塔座,都是乾隆为庆祝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诞,取悦这位笃信佛教的太后而向佛祖的祈福之举,也是这位孝子皇帝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帝王,他在位六十年,传位嘉庆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乾隆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长的一个盛世——康雍乾盛世的顶峰。乾隆朝前期和中期,这位被誉为最有福气的帝王承绪父祖基业,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清代国力由此达到鼎盛。当时,经济繁荣,国库充裕,社会安定,户口大增,边疆巩固。正是有强盛国力和充裕财力做支撑,他才能屡屡对外用兵,又在江南巡幸玩乐的同时,还有余力编撰我国历史上 最 大 的 丛 书——《四 库 全书》。同时,强盛的国力、财力,也让乾隆在母亲寿诞之时,可以令普天同庆,大张旗鼓地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福寿双全,享年八十五岁,是中国古代皇太后中长寿者之一。崇庆皇太后去世时,她的儿子乾隆已是66岁的皓首老翁了。乾隆对母亲感情真挚,礼敬有加。在宫中经常是三天问安,五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乾隆即位后,巡幸各地,游观娱乐,也总是带着母亲一起游山玩水。崇庆皇太后曾随乾隆四次南巡,两到五台,三去泰山,还曾到嵩山。乾隆每年去避暑山庄,太后大多同行。在她去世前一年,还随儿子巡幸山东,历时60天,回京后半个月,母子俩又一起去了避暑山庄。
自唐代以来,宫廷均有为帝后举办大规模庆寿活动的传统,清代亦不例外。崇庆皇太后的生辰为十一月二十五日,敬称为“圣寿节”,届时必行庆贺之礼。逢旬的大庆更是无与伦比,六旬、七旬、八旬大寿,均加上徽号,八方来朝,举国欢庆。每逢此时,乾隆撰文赋诗,御笔书画,并亲率皇子、皇孙彩衣起舞,其乐融融。乾隆还令宫廷画家以图像的形式记录庆典的宏大场面,《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卷(六旬)、《胪欢绘景图》册(七旬)和《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贴落(八旬)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帝后和王公大多尊崇佛教,崇庆皇太后和乾隆也是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为筹备皇太后七旬大寿,乾隆下令对西天梵境进行大规模的营建修复,新建大慈真如宝殿,还在殿内增建了两座铜塔。如今,残留的一对须弥式塔座,是那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