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六安市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制定并印发《关于发展全域旅游,深化农旅、交旅、水旅、商旅、林旅、气旅融合发展》等6个实施意见,推动一河一桥一路一村成为旅游资源,在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中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释放“文旅+N”融合效应,擦亮六安文旅融合品牌,打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立足于全域,推动全域景区化、景点全域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让文化和旅游业成为美好生活的标配。
1
六安市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构建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奋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最美“后花园”,2024年1-10月,全市累计接待长三角游客4460万人次,同比增长21%,其中上海游客215万人次,合肥市游客454万人次。
为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六安市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以“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为抓手,将创新元素深度嵌入各行业各领域,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在政府端与市场端双向统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 “有效市场” 和 “有为政府” 更加紧密、有机结合,破除文旅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协同发力,利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体现六安文化底蕴、生态特色的旅游精品,持续释放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在保护端与开发端更新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六安旅游发展的底色描绘得更加靓丽;在国内端与国际端继往开来,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持续扩大六安文旅“朋友圈”,用丰富的文旅融合产品提升国内国际游客旅游体验;在发展端与安全端良性互动,建立起旅游与农业、水利、交通、商务、林业、气象等协同联动的安全管理机制,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着眼于改革,全市围绕文旅产业的“痛点、堵点、难点”,加强制度设计、深化统筹协作,不断健全文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六安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通过文旅讲好交通、农业、商务、水利、工业、林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故事,实现各行业、各领域在政策引领、规划布局、资源调配中与文旅发展的同频共振。
建设串联四县三区80个乡镇、52家3A级以上景区的“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持续发挥红岭公路等全国交旅融合典型案例引领价值;依托全市5700多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延伸拓展“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山石斛”等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做好农旅、茶旅结合文章;打造淠史杭“水脉”传承线,导入水文化元素,建设有内涵品味的水利工程;推动文旅赋能城市品质功能活力提升,谋划和推介一批优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用旅游融合引领“六安齿轮厂”“赓续公园”“双墩汉墓”“六安文庙”等城市公园、历史遗址的开发运营;推动工业科普游,打造特色工业文创空间,发展石斛、铁矿、婚纱、酿造等为主题的工业旅游产品;展现森林康养基地、避暑目的地品牌效应,推动康养度假成为六安文旅主战场,实现“过境”变“过夜”、“打卡”变“刷卡”。
充分发挥市、县区文旅发展平台公司在资源整合、资产盘活、资金集合、资本运作中作用,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文旅产品。持续培育文旅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本土培育,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旅游龙头企业矩阵,推动迎驾、九仙尊、浙东、紫荆花等跨行业跨领域企业创新发展,以经营主体强引领产业实力强。不断拓展文旅产业的行业边界,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文旅新场景、新空间、新业态的建设与运营,用大别山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水利文化等赋能旅游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提升六安文旅产品的吸引力,以多元化文旅体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突出于特色,释放文旅产业在拉动社会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把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六安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3
六安市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旅游供给侧改革关键路径,根据新时代旅游业发展态势、产业趋势、市场走势,找准旅游融合与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美丽公路等发展战略的结合点的契合处、连接点,打造独具皖西风韵的新产品、新业态。
聚焦文旅产业共创共富、联农带农,创新文旅经济发展形式,增强文旅事业与文旅产业的接合紧密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群众参与到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条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4年1-10月,全市旅游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5.36亿元,实现5.33万户农户增收。
加强创意转化和科技赋能,推动新型数智技术与消费场景的交互渗透,持续推广“大别山传奇”“十万剧场”“汉驰航空”等成功经验,搭建文旅科技与各行业融合场景创新平台,布局建设红绿交融主题的智能景区、智慧博物馆、智慧剧场。
注重六安本土性、在地文化的创新布局与时代表达,梳理和挖掘水利遗产、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内容和历史记忆,引入了游客视角与审美体验,促进旅游融合产品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全新建构,改变了文化单向传播模式,使六安文化以“潮”的方式走近年轻群体,推动红军广场、大湾村、横排头等红色景区推出展现“千里跃进大别山”“淠史杭奋斗史”“三线军工强军备战”“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历史风貌的空间载体和服务场景,持续以文化小切口撬动乡村大振兴,推出一批作家村、画家村、非遗村、民俗村,推动文化存量变为产业流量、经济增量。
明确品质旅游的发展导向,优化重构全市景区、度假区、民宿的产品体系,以跨界融合的理念加强产品的整体规划、建设和运营,植入更多年轻化、时尚化元素,做靓温泉、康养、低空飞行、水上娱乐、沉浸式演艺等新兴产品,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旅润城、以旅兴业,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的旅游强市。
4
六安市把文化和旅游融合作为推动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的着力点,着力打造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享受高品质文化和旅游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幸福感、满足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你见过什么样的六安”等文化课题,建立健全文旅传播体系,用图片、视频语言持续做好优质内容输出,立体化讲好六安文旅故事。
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打响“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品牌,最大限度地将全市红绿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触摸的研学旅游产品。
持续寻找六安文旅的打开方式,紧抓“文博热”“演出热”等时代热潮,推出“跟着赛事游六安”“跟着非遗游六安”“跟着镜头游六安”等“跟着##游六安”产品,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时尚人群因为六安的一座馆、六安的一台戏、六安的一场赛来到六安、喜欢六安、爱上六安。
围绕“一句话叫响一座城”,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将“春游江淮 花开六安” “清凉一夏 避暑六安”“璀璨金秋 丰收六安”“温泉滑雪 童话六安”打造成四季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旅游名片,全方位展现六安作为旅游胜地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领略到六安这片土地上自然与人文交织而成的独特韵味。
加强文旅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风光无限、服务无边、设施安全”为主题,重点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活动,以高品质服务、高颜值环境扮靓文旅窗口形象,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来往旅客的笑脸和称赞,让游客切实感受“人人都是迎客松”“人人都是文旅推荐官”的浓厚氛围,真正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温馨与惬意,感受到充满热情与关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