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厚植“奔县游”持久“火旺”的生命力

旅游资讯 11 0

潘铎印

今年以来,“反向旅游”“奔县游”成为文旅消费新宠,越来越多县域旅游目的地受到游客喜爱,展现巨大消费潜力。为进一步助推县域文旅经济发展,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旅游资源,积极结合流行元素,做大古镇、古街、古村落旅游市场。(11月12日中国经济网)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县城更有性价比。”近年来,许多县域小城找准自身定位,深挖地方传统文化,打造“非遗+”等旅游新业态,推出“全龄段”多元旅游项目,打出独树一帜的文旅招牌,让“小而美”上升为“小而精”“小而优”。如贵州省榕江县把足球赛事与非遗美食、民族风情相结合,打造出享誉全国的“村超”;河北正定荣国府景区推出“宝黛+”等表演,游客们身临其境,尽情感受博大精深的红楼文化。

“奔县游”的背后是旅游观念更新迭代、旅游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与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一方面,我国旅游市场客源地和目的地更加多元,尤其小城独有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让人欣然向往;另一方面,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全产业链发展,为出行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县域旅游的发展,打开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窗口。

县域旅游悄然兴起,“宝藏小城”登上热搜,在全国旅游版图中占据了位置。“奔县游”成为了年轻人的假日心头好,给县域旅游带来了“泼天的富贵”,“奔县游”有望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泼天流量降临小城,抓住“风口”的县域旅游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县域小城厚植“奔县游”持久“火旺”的生命力,让游客更好找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特色是县域旅游“火旺”的生命力。县域旅游要突出差异化与特色化,避免盲目跟风,合理评估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和市场潜力,深入挖掘特色资源,结合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培育新的文旅业态,探索“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文旅体验,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新路子,塑造鲜明的地方文化IP形象,在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突出重围”,成为魅力经久不息的真正“宝藏”。

提升设施服务,让县域旅游“火起来”,持久地“旺下去”。有调查显示,一些小众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公共卫生、停车等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一些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足,服务标准不规范,给游客带来不理想的体验。“县域游”城市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最大化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以基础设施的高质量接住县域旅游的“大流量”。

“奔县”不应是一股消费潮流,而应是一次小城突围的时代机遇。加强县域旅游硬件建设,努力营造优质服务的软环境,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持续破圈发力,不断开辟县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标签: 丝路 厚植 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