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千秋 老城新生

旅游资讯 10 0

城市承载文化,文化赋以城市灵魂、光彩和能量。城市文化越鲜明、底蕴越深厚,就越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在广州,一条条老街,穿越时光、联通古今;一座座古建,斗转星移,蕴含着时光与历史的馈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融入大众生活,千年古城积厚流光、璀璨绽放。

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

古建筑承载着历史、人文、民俗等诸多因素,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乡愁与印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广州遵循“不大拆大建”的原则,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既保留了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也留下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和人文记忆。

走在广州古街区,记者被富有特色的骑楼所吸引驻足——街道两旁的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一根根柱子架在半空中,底层房屋都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在街道两旁形成了一条人行走廊,并与商店、茶楼、酒家、戏院等相连。骑楼之于广州,就像四合院之于北京,是城市的符号。骑楼的墙面千姿百态,图案装饰有岭南佳果、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情调的卷草图案。第十甫路上的老字号“陶陶居”酒楼,墙面上就刻满了色彩缤纷的《牡丹亭》《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等浮雕图案,让人恍惚在欣赏一幕幕流动的中国传统戏曲,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骑楼风貌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广州人对遮风避雨的骑楼感情深厚。保护好骑楼就是保护老广百年的意味腔调和生活气息。方寸之间见匠心,仅看北京路,就精细化修缮了“橘香斋”等376栋骑楼建筑,“一楼一策、修旧如旧”,街区已被打造为开放的中国岭南建筑“博物馆”、民国建筑活化石。骑楼修缮过程中,木框琉璃窗都尽量原汁原味保留;旧门窗有缺失的,按照外立面风格新装门窗;牌楼上的雕花彩塑均原样保留,只是在微改造时做了上色处理。这样的“绣花”功夫体现在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点滴之中。

微改造常比重建难!但为了岭南风貌的独有韵味,再难也值得。在永庆大街,为了改造好一处原本破败的旧民居,相关团队专门定制了青砖,并将成品和原建筑进行比对,超过一定色差就不用,就连屋檐下灰塑的鲤鱼形排水口,也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和还原。团队坚持这样的理念——虽然现在已不需要它的排水功能,但它是岭南建筑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在永庆坊周边,恩宁路、宝源路、丛桂路、龙津西路、多宝路、蓬莱路等道路沿线,重新铺设了深灰色的人行道花岗石和路缘石,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岭南的特色风貌。“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间环境都基本保留下来了,虽然过程艰难、投入很大,但比起大拆大建,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修旧虽要如“旧”,却离不开现在的“新”科技。在保养维护沙面建筑群法国兵营旧址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下决心“不在国宝上新增一孔一洞”。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现场测绘记录及点云扫描等科技手段,获取了专业的全三维信息与损伤情况信息,并以此构建起高精度的建筑信息模型(BIM)。通过模型,工程人员对木楼板构件进行了编号,准确记录下白蚁蛀蚀和管线孔洞的点位信息。在后期增设现代设施、设备时,工程人员结合BIM模型,将所有设备荷载均布在混凝土和钢结构上,没有为这座140年的古建筑增加一丝现代荷载。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修旧”续文脉,老街“活”起来。飞檐角下,砖瓦墙里,流淌出广府千年风韵,并迎着时代之风,培育出鲜活灵动的新芽。漫步历史文化街区,脚下是麻石路,抬头是青砖房,路旁有各式各样的潮流店,耳边传来的是阵阵婉转悠扬的粤曲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碰撞,烟火气、文化味、历史感在这里融合交织。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趟栊门、满洲窗、镬耳墙……有着“广州最美骑楼街”之誉的恩宁路,代表了西关地区的近代商贸与市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恩宁路永庆坊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永庆坊在保留传统业态、遵循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新业态,让老街区既有老西关的乡土文化,也能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喜好。

永庆坊成了广州的“新地标”。10余间非遗大师工作室在此聚集,承载着西关人的文化乡愁。只见青砖瓦房、琉璃彩窗交相辉映,广彩、广绣、广钟等传统工艺与文创产品相得益彰。在广绣非遗传承人黄敏健和谭展鹏夫妇眼里,老街区的嬗变带来了聚合集结的吸引力:“老城在保留历史底色、人文本色中获得新生,满足了老广州人和热爱广府文化的新广州人的共同愿望。”许多特色鲜明的新潮小店引得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体验。一家活字印刷主题小店的创始人赖朝阳从小就痴迷活字印刷术,于是将兴趣变为自己的事业。赖朝阳说:“把这家店开在永庆坊,主要是永庆坊的发展理念和自己想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潮起来的想法相吻合。”

永庆坊一角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要实现古城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必须在保护好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手段、载体与功能拓展,服务当代需求,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和滋养社会创新创造的新场所。

北京路,是广州古代传统中轴线所在地,拥有6个千年遗址,被誉为“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区”。2020年9月,北京路步行街完成改造升级,视觉效果焕然一新,让人处处惊喜。附近的府学西街被打造成为一条400多米长的涂鸦街:醒狮、茶楼、巴士、凉茶铺……这些颇具岭南色彩的涂鸦让人瞬间穿越回旧时的广府,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体验复古特色。北京路上曾长时间临街封闭的玻璃窗,经改造变身成广州青年文化宫橱窗剧场,成为传递青年“新声”的舞台。2024年国庆节前夕,“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在橱窗内热烈开演。2022年开演至今,橱窗剧场共邀请超1000人次青年参与演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热情呼喊。

走进尘封的老建筑,就触摸到一段尘封的旧时光,将这些老建筑利用好开发好,老风情就能带来新韵味新气象。在广州,老建筑通过修缮活化,正化身成博物馆、文艺空间、潮流体验地。比如,由珠江钢琴集团旧厂房微改造成的珠江钢琴创梦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旧楼改造的289艺术园、珠江啤酒厂改造的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等,不仅保留了广州这座城市过去的记忆,也点亮了文化旅游产业,给广州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来一场“City Walk”,在百年古建中感受城市的文化根脉,开启一段新鲜时尚的美好记忆。

不只是网红打卡地

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更新的迭代,更是百姓的所想所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人参与、问需于民、共商共计,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的最大特色。其中,成立由政府、专家、居民、媒体等组建的“共同缔造委员会”、招募“名城守护官志愿者”是重要形式。为和村民“打成一片”,志愿者们前往历史文化街区,聆听居民诉求、挖掘历史故事、寻找街区记忆。名城守护官芮光晔办起旧照片展览,和居民一起研究社区历史和故事,“面向老人,我们积极听取他们对祠堂建设的诉求,年轻人则更多以讲故事、绘制故事地图的方式来收集他们的意见”。近几年,志愿者们共组织了百余次居民访谈,采访60多位居民,记录52份口述历史,形成60多份现场手绘作品,收集了50多个街区故事、历史记忆点,开展了22场公众参与活动,120多位守护官志愿者与老街坊共同绘制出一份历史文化街区故事地图,以故事地图接续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城市建设是众人的事,众人之事众人议,群众“金点子”常常能转化为惠民“金果子”。在广州荔湾区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推动一个个建议“开花结果”——拆除与荔湾湖之间的围墙,修整庙前广场,恢复传统风貌景观。一个个想法又“生根发芽”——修缮活化李氏敦本堂、完善历史文化遗址标识、打造乡情馆……乡亲们自发开辟了一片“五秀园圃”,栽下五种泮塘传统的水生植物:莲藕、马蹄、菱角、茭笋和慈姑,寄托一片乡情。年轻人“开垦”了线上园地,利用公众号传播泮塘五约的文化和历史。在附近已居住10多年的老街坊杨先生感慨道:“以前,市场周边环境不好,垃圾散落,尤其是每逢下雨,积水严重。经过改造,这里的环境变好了。现在,闲暇时,我喜欢看着门前郁葱生长的‘泮塘五秀’,邀上三五好友,在改造后的空地上,吹着微风,唠着家常,享受着难得的惬意与舒适。”截至2024年4月底,广州累计完成改造927个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建筑5083万平方米,惠及近70万户家庭、220万居民。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让历史文脉消逝,而是以更隽永的方式流淌、延续。

宜居,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命题。“广州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非常重视人的宜居。举个最直接的例子,我们要让保留了历史遗风的公园遍布各处。”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自信且坚定。市民张先生觉得公园带来不少幸福感,“广钢新城的口袋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广州钢铁厂的历史,将工业遗址融入景观。平台地面雕刻着广州钢铁厂曾经的地形图,工业遗址的龙门吊也被保留下来,刻有记录广州钢铁厂历史的石板雕刻、老照片廊架都让人回忆连篇……公园景观呈现出广州钢铁厂曾经的工业风采”。“以前要走15分钟才能到广钢公园,现在家门口就有,非常方便,每天都想来。”张先生说。

广州的古街,浓缩着集体的记忆,承载着未来的期待。历史与现代、时尚与温情,文化之美、人文之情从未消散,发展之新、古城之变时刻都在发生。

责编:小丛 编辑/制作:徐玲校对: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