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慧胡同9号院门
在繁华与古朴交织的北京皇城中,隐藏着一条历史悠久的小巷——慈慧胡同。位于东城区的慈慧胡同,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在这条胡同的深处,9号院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成了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之一。
时间回溯至1933年,那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朱光潜,这位来自安徽桐城的学者,在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欧洲留学生涯后,踏上了归国航程。随后,他凭借着深厚的学术造诣,深受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的赏识,被聘为文学院西语系教授。又经朋友推荐,他在地安门慈慧胡同9号院(原为3号院)内,租下了两间平房落脚安身。
由此,慈慧胡同9号院,便成了朱光潜归国后在京第一个栖身之所。此院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虽非豪华显赫,却自有一股清雅之气。朱光潜不仅在这里居住,还组织了“读诗会”,梁宗岱、冯至、叶公超、卞之琳、朱自清、萧乾等文化精英,时常在此聚会赏诗。“读诗会”如同一场场思想盛宴,不仅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交流,也见证了那个时代文化人的风骨与情怀。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入慈慧胡同9号院,宽敞的院门和八字影壁,虽然显得陈旧,但依然能读出背后的故事。院内的景象已不复当年,大杂院里的传统建筑受到风雨侵蚀,唯有雕刻精美的门墩,还依稀可见往昔的印痕。 蒋晨明 文并摄
如果是从地安门前往慈慧胡同,经过南向拐弯后,首先会看到颇有气势的11号院,建议驻足浏览。其再向东走就是隔壁9号院了。如果是从东侧帘子库胡同进入,则会路过精致的1号院,也建议停留观赏。